揭秘中国近万集电视剧没能播出也赢利的内幕 中国电视剧没有播出平台也赢利的内幕
http://i2.sinaimg.cn/ent/c/2011-03-08/U2223P28T3D3248736F326DT20110308153156.jpg怀柔影视基地某拍摄现场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向媒体公布,2010年我国国内电视剧产量达1.4万集,为五年来最高,稳居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这恐怕不是什么新闻了吧!”资深电视剧制作人小魏(化名)对记者说,“据我所知,中国电视剧产量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一方面,中国每年生产出1.4万集电视剧,另一方面,有数据显示,仅有3000集电视剧能与观众见面,其余生产出来的却无法获得播出平台。
明知做出来也可能播不出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垃圾”电视剧上马?
小魏透露,在整个电视剧制作环节,最容易遭受损失的是最上游和最下游。最上游是那些不缺钱、玩票性质的投资人,最下游是那些很缺钱、劳工性质的群众演员。电视剧制作的核心环节影视公司、导演、编剧、演员们,都有各自的赢利方式,他们不担心电视剧是否播得出去,有片上马,便有利润,是不是烂片,不影响收益。既然最上游的投资人不在乎亏本,最下游的群众演员势单力孤,那么,制作核心环节便毫无顾忌、马不停蹄地制作电视剧,造成了中国电视剧产量的突飞猛进。
投千万似玩票
“可能一个房地产公司都比整个影视业强”
老侯(化名)是某影视公司老板,制作电视剧是他的主业。最近,老侯正在策划一部30集的电视剧,但他投入生产的第一步,也是最着急上火的,不是找大导演、名角,而是找投资人。“先找到钱,才能往下走啊。”
像老侯这样的制作公司老板,在电视剧圈内,很多。“圈内也有一些大制作公司,会自己投钱拍片,但像我们这样的占大多数。”老侯说。
谁在为电视剧投资?
“什么样的都有。”
有专吃这碗饭的,瞅准机会,利用投资电视剧挣钱。这些人都拥有自己的关系、人脉,他们嗅觉灵敏,看准鱼群才撒网。他们眼光独到,投资的电视剧一般不会失手。而且,这些专业投资人和电视台关系维持得很好。他们的片子,拥有稳定的播出平台,能够成功地卖出去与观众见面,这样可以实现赢利。
除了这些专业投资人,还有一些“游资”也会投资电视剧,而且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些“游资”有地产商,有“煤老板”,他们手里握着大量“闲钱”,想趁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红火,尝试一把。
老侯说,他曾经与一位地产商朋友搞过合作。对方投入了千万资金,但最终电视剧没有机会播出,投资也就打了水漂儿。但这位朋友却没有介意,只是跟老侯说,这次运气不好,下次有机会再尝试。“人家其实真不在乎那一千万,真的像玩票一样。他说了句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话——中国影视业一年的总产值才多少?可能一个房地产公司都比整个影视业强。”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百亿。据了解,电视剧行业不像电影那样有透明的票房统计,但总产值只少不多。而房地产呢?2010年,万科一家公司的销售额已经破千亿。
除了这些“游资”,第三类投资人是地方政府。电影《唐山大地震》,唐山市政府就投入巨资。这类政府出钱的情况,在电视剧行业也存在。3月2日的《天津日报》报道,刚刚开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杨柳青》,是由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政府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视影视制作公司联合出品。3月4日《潍坊新闻网》报道,刚开机的电视剧《年画》,由潍坊市委宣传部、寒亭区委区政府、青岛深远现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据透露,地方政府投资电视剧,多是以宣传当地文化、开发旅游为目的。“其实就相当于拍一部长篇广告片,而且效果肯定比广告片还好。”老侯说。
风险低平台多
“能播一半就回本”
老侯的公司规模并不大,30集的电视剧已经是大制作,他自己预计筹备期至少要两年。
小魏的从业经历比老侯丰富,他说:“电视剧,大制作和小制作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也许收益没有制作电影大,但比起制作电影的风险,也要小很多。”
中国大约有2500家影视制作公司,此前有报道称,能赢利的只有十几家。但小魏不同意此类观点,“据我所知,能正常运作的公司至少在半数。有的小公司进圈子以后,只做了一部片子,不成功就退出了,这样的情况当然有。但很多公司其实运转得都不错。”
有规模大的公司,专搞大制作,收益也高。“比如投资制作新《三国》的‘小马奔腾’。新《三国》的投资超过1亿,但包括一轮和二轮所有购剧的卫视,每集的销售总价是267万。虽然电视剧没有电影那样透明票房,但新《三国》的收益肯定上亿了。”
规模小的公司,善于搞特色营销。“有的专门做古装片,有的专门做情景剧,还有的专门给一些电视栏目做小短片。”
小魏说,有些很小的公司,却过得不错,就是因为他们有专长,有固定的买家。“我们平时看的一些法制节目、情感节目,会插播一些短剧。这些短剧就有专门的小公司制作,投入很少,但收益很固定。”
小魏透露,电视剧的收益比率大概是30%左右,投入1000万,能赚300万。这样的比率无法与电影相比,“很多电影大片的收益是成本的数倍”。但也有不少电影,赚得很少,甚至赔得血本无归。
“电视剧行业相对稳定一些,赚得没电影那么多,赔得也少。”因为电视剧的投入多数相比电影较小,所以影视公司可以同时上马多部电视剧。“别看有很多电视剧播不出去,但一家公司每年只要把制作的片子播出去一半,就能维持运转了。”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电视剧的播出平台也比原先丰富。无法在电视上播出的电视剧,影视公司会转而寻求网络模式,这让他们更容易收回成本。
多赶场多挣钱
“一般的熟脸,每集的片酬都有数万元”
作为消费者,观众最熟知的电视剧工作者恐怕就是导演、演员和编剧了,他们实际上也是电视剧制作的核心环节,电视剧的质量也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质量。
比起投资人和影视公司,他们在电视剧制作环节中所要承担的风险更小,收入更稳定。“在国外,电视剧演员的片酬与电影演员没法比,但在中国却不一样。”小魏说。
电影演员中,像李连杰、梁朝伟、刘德华这样的超一流巨星,片酬超过了千万。而像陈坤、周迅这样的内地一线,片酬也就四五百万。
但电视剧演员,陈道明、王志文、蒋雯丽这样的,一集电视剧的片酬就是20万,一部40集的连续剧,就是800万的收入,比多数电影演员挣得多。
当然不是所有电视剧演员都能拿到蒋雯丽那样的高薪,但是,“一般的‘熟脸’,每集的片酬都有数万元。”
据透露,导演的片酬与知名演员相当,像赵宝刚、高希希这样的金字招牌,片酬甚至超过了蒋雯丽这样的知名演员。编剧曾经不被重视,但现在知名编剧片酬也接近10万元每集。
“一般的大牌演员、导演,一年最多上两部戏,但那些配角们,可以多赶几场。”小魏说,一般的配角,一部40集的电视剧,也许只能在20多集里露脸,挣得当然少,但他们一年可以转四五个场子,这样算下来,也不少挣。
而且,小魏说,很多知名演员,还没进剧组就拿到了不少片酬。“比如433分成,开拍前就能拿到40%,拍到一半拿30%,拍完再拿30%。所以风险很低,即便这些片子上不了电视,也不影响演员的收入。对于演员、导演、编剧们来说,片子一开拍,自己就已经赢利了。所以实际上,知道自己一年能接几部戏比一年能有几部戏上电视有意义。”
和“影视劳工”的对话
“我拍过四五部戏了,但从来没在电视上见过自己”
投资人不在乎千万投资打水漂儿,影视公司只要能有一半的产量被搬上荧幕就能赚钱,知名导演、演员、编剧的收入与电视剧上不上电视没太多关系。在中国庞大的电视剧产业链中,似乎人人不吃亏。
但记者在怀柔影视基地实地采访发现,这里如“影视劳工”般大量存在的群众演员,却是中国每年数以万集电视剧产业中的牺牲品。
记者上周来到怀柔影视基地的“星光小镇”,小镇入口处的红色欢迎条幅显示,这里有多部电视剧正在外景拍摄。
在某古装电视剧的拍摄间隙,记者打算找几位老资格的群众演员聊聊,但绝大多数群众演员很抗拒。
20出头的小刘小声对记者说:“你找不到的,这里几乎全是新人。”趁着吃午饭的时间,小刘端着饭盒详细解释了他们这些电视剧产业链最下游的劳工生活。
小刘说,他们多数是从网上看见的招聘信息。招工的人并不是剧组的人,而是包工头性质。初到剧组,小刘他们得到的是包工头月薪三千的承诺,但同时需要交纳一千多块钱的食宿费、服装费、介绍费等。
在交纳了这些费用后,小刘被拉到怀柔影视基地附近的农家院居住,这里就像群众演员的集体宿舍。大家每日同吃、同住、同时出工。但几部戏拍下来,包工头却一直没提薪水的事。因为没有规范的合同约束,小刘没办法寻求法律的帮助。在几次找包工头讨薪不成后,小刘打算尽快离开剧组。
“群众演员的更新特别快,就是因为多数人拿不到什么钱,都离开了。但很快,包工头又能‘骗’来新人填空。”
小刘说,自己也曾梦想,有朝一日能复制王宝强的成名之路,但他现在觉得,这样的梦想“害”了自己。
“我当群众演员这半年,也拍过四五部戏了,但从来没有在电视上见过自己,连个影子也没有。钱也没挣到。电视剧行业再红火,也跟我没什么关系。”
据小魏介绍,这种所谓的“包工头”其实原本也多是早期的群众演员,他们有一定人脉,专门替剧组四处找人。
在每年数以万集的电视剧产量背后,也有数以万计的“小刘”存在。他们这种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很多剧组降低了成本,但却得不到回报。
实习记者 孙毅 文并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