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的真实现状 生活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
不得不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容易,尤其是80后,个人觉得是08年之后毕业的孩子更辛苦。本人从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经历种种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对于一般学校毕业的孩子,家里的关系等等是很重要的,关系到你是否能够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而真正好的学校,诸如清华北大,是不存在这样的困扰的。无论是公考也好,还是在社会招聘中也好,透过关系去影响是一些实力不强的人,真正实力强大的人,是不会受到这种影响的。但是之后的晋升和发展,则是离不开种种社会关系。偶姐姐是某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计算机专业的。06年毕业,毕业时候日子很苦逼,才1800的工作,落脚地在大连。在东三省来说,这个地方不错。现在过去了6年,现在工资大概6000多,不算多,只是一般人而已。但是做IT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加班多,工作辛苦。
还有个楼主的同学,浙大金融系毕业,学校很不错,个人能力也不错。在学校的社团里混的不错。就业的时候没有找到很合适的,就到浙江一家酒店做了管理营运生。待遇不是很清楚,后来过了二年,觉得老家更适合自己发展,就回去进入当地的银行,不过是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那种建行、工行性质不同,主要是跑贷款业务。最近没有联系,估计月薪三千多。
我有个远方的表哥,今年40周岁,长春税务学院毕业。家里托了关系,把他留校做教师。之后他坚持考研,考上了北大的经济学的研究生,毕业后留京,在北京的招行工作,在行长助理,老婆找了个比他小九岁的。厦大的研究生,北大的博士,进到了国家政策性银行,做了主任。这个是比较牛的吧。工资有10K+。分析他们混的好的原因,嫂子家里是有关系的,加上08年之前种种形式比较好,机缘巧合之下,在长春的房子换了北京的房子,赚了。。。
我有个高中同学,学文科的,高考成绩不错,全省100名之前,报考了对外经贸大学的金融系。但是数学学的不好,高数、线性代数等一切和数学有关的科目都挂掉了,最后找工作的时候选择回家,家里是四级小城市,进到了银行里面,从柜员做起,工资2000左右……
我工作之后在事业单位,有个同事是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学历很高,但是入职之后工作过程不是很顺利。首先和同事处不来:有次和其他同事一起培训的时候,和其他人抱怨说觉得同事之间很冷漠,和大家处不来。此事被听到的同事传扬开来。于是就大家心知肚明,没有人特意靠近她。主要是这个孩子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对着谁都是一副冷面孔,感觉很难接触。其他人看到第一面之后,很难再和她继续交往下去。大家都知道,工作第一年作为新人的时候最难熬了,有事情大家都让新人做。其次,她家里是外地的,刚刚毕业实习期的工资比较低,才发到2400多,没有额外的其他收入。一个人租房子,吃饭等等有点紧,开销比较大,尤其是刚刚工作那几个月,都是要等三个月才能拿到工资。这个人租房合租花掉了1000,然后吃饭中午单位有提供午餐,22天110元,她是西北的,到了东南沿海吃不惯米饭,也吃不惯海鲜,每天吃饭都要出去吃面,也不自己做。等到过年再来上班的时候,听说她辞职了。其实楼主很羡慕她,主要是她有辞职的勇气。和她没有谈太多,也不知道她家里的情况,如果父母年纪大了,家里负担还比较重的话,估计听到辞职的消息也应该挺上火的吧。
从我现在身边人的经历来看,年轻人毕业找工作无非是三种情况,一种是自身能力比较强,在大城市找份工作,自食其力,不会给父母增添太多的负担。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回到家乡,借助家里的关系,在比较稳定的铁饭碗中找一份工作。第三种情况是毕业学校不占优势,自己家里又没有什么靠山。读了大学,见识多了,心气也比较高,于是就很难放低姿态,去踏踏实实从事一些服务性的行业。从目前楼主看到身边人的情况来说,大部分人只是在温饱线附近苦苦挣扎,真正凭着自己本事发家,并且改变现状的人比较少。
现状是残酷的,越来越多的人一旦见识过外面精彩的世界,很难再回到父母生活的那种环境中。更为难过的是,越小的城市,凭借实力打拼出来一片天地的情况也越困难。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北上广生活的很不如意,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读书在大城市中,做为学生的心态和作为打工者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作为打工者我们要考虑太多的因素,衣食住行都像一块石头,压在我们的身上。而学生的那种好高骛远和心高气傲的状况是会被这种现实打的一败涂地。
学习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