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影像记忆 四大争议解读《南京》(图)
撰文:金娜导演陆川,到目前为止只拍了三部电影。《寻枪》、《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三部电影让很多人将他封为中国电影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无论是作品还是本人,陆川,一个充满野心的年轻导演,始终坚持独到的电影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新近上映的《南京!南京!》耗资七千万,将目光对准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即便面对这段民族痛史,陆川仍然选择了不同的视角,正因为这个独特的视角,使得影片成为一部让人一言难尽的电影,叫好者有之、痛骂者有之,这也使得对于《南京!南京!》的解读成为一件让人费神的事。
引子
早在《可可西里》东京折桂的时候,陆川取道香港买了大量关于日军侵华战争的书籍,装了满满一箱子。他返回的当夜,带着极度的疲惫,又满揣着极度的自信。那时候,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就在他的拍摄计划中了。时间过去了四年,对于一个年轻导演来说,筹集巨资并拍摄这样一部战争史诗成为一种巨大的挑战。这样的过程对他来说,无异于亲历了一场战争。然而1937年发生在南京的惨绝人寰的屠城故事,国人其实早就从无数文字、影像中深切感知,就在《南京!南京!》筹备和拍摄的同期,类似的故事也在被不同国家、不同的电影人反复搬上银幕。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德中合作拍摄的《拉贝日记》、还有筹备了近一年又中途夭折的《南京浩劫》等片都近在身边。老导演谢晋最后几年的愿望也是拍摄《拉贝日记》。所以,历史横在所有创作者跟前,同样的素材,如何选材、如何构筑讲述的角度成了电影人的首要的命题。
因此对于《南京!南京!》的期待,首先便是陆川会感兴趣怎样的角度?把痛苦从何处注入?又如何辐射?两个多小时的放映时间内,毫无疑问痛苦在蔓延,但你又不得不怀疑,为什么这痛苦发生的点好像并非是你预想的。
http://i2.sinaimg.cn/ent/m/2009-04-23/U2190P28T3D2488389F326DT20090424024519.jpg 争议之一—既新鲜又突兀的日本兵角川
全片以日本士兵角川为主叙事角度以及最后十几分钟的戏,是《南京!南京》最大争议之处。中泉英雄扮演的角川是贯穿全片的线索人物。他喜欢看书、写日记,敏感又涉世未深。但战争让他变成了杀人机器。在这场灭绝人性的战争中,角川也是一个悲剧,悲剧性的爱上了日本来的慰安妇,亲眼看着心爱的女子沦为泄欲的工具直至被蹂躏而死。他善良又善感的心没有因为战争变得粗粝,相反更为忧伤。当他开枪打死女教师高圆圆后,角川把高圆圆用生命救出的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举枪自杀,影片也在此结束。
角川这一角色未如传统中日战争题材中的日军士兵那样脸谱化,整个人物的性格比较立体。通过他的遭遇,陆川试图更客观也更中立地表述一个命题——战争中,谁都不是胜利者。也试图让大家看到——即便是侵略者,也有人性的一面。年轻的日本演员中泉英雄将这一角色诠释得可圈可点。
坦白的说,陆川的勇气值得钦佩,但矛盾在于陆川如此大胆的、甚至略带同情的表现侵略者无辜和善良的侧面,势必挑战国人传统的观影思维。这还仅仅是浅层的风险,更重要是采用这种跨文化互释,就是说试图站在异质文化立场进行客观阐释本身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作为中国人的陆川究竟多大程度的了解日本文化?某个厌战个体的经验,更何况还是一个虚拟人物的个体经验对于那场战争究竟有多大的意义?这些表象化的阐释,能多大程度触到日本文化和侵略战争的核都成了巨大的问号。
片尾,充满日本风味的祭祀场面,以及角川开枪自尽的镜头甚至让人怀疑影片不是出自中国导演之手,而是出自某部日本电影。
不得不说,陆川在这次的视角选择上,一方面是新鲜而大胆的,另一方面又是陌生而突兀的。
争议之二—既熟悉又陌生的黑白影像
《南京!南京》的黑白影像是它震撼视效的源泉。灰暗的南京城、灰色的天空,即便是血淋淋的屠城镜头也成了黑色的墨流。拍摄历史片最具难度的美术(道具、置景、服装、化妆等)工作,因为黑白片的缘故被巧妙的化解了。观众的注意力不再被分散到演员的服装、流血、枪炮等细节是否足够到位,可以说黑白片一方面呈现了纪实风格,一方面也回避了一些技术难题,让一部毕竟只有千万级别的制作呈现出协调的样貌。这个选择是明智的。
然而在彩色电影普及以后,专门使用黑白影像呈现的国产电影十分罕见,即便在国外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黑白影像都出现在事件回忆的闪回中,或者引用的新闻纪录片。国内刻意制作为黑白片的电影,代表作是姜文的《鬼子来了》,国外的则是《辛德勒的名单》,巧合的是二者的题材与内容都与《南京!南京!》有交汇之处,二战,抗日,屠杀……由此可见,陆川的选择并非一时异想天开或故作独特,实在是这一素材在先天上便具备沉郁厚重的基调。当然,陆川与姜文复杂的情结更让这种猜测平添了一些巧妙的联想。
争议之三—既国际又本土的战争场面
像所有的战争片一样,如何表现战争场面倍受观众期待。影片一开始就是刘烨等一群国民党守军最后一刻的浴血奋战,场面蔚为壮观,彰显了良好的制作实力。与此同时,影片中涉及大量惨绝人寰的场面,万人坑、大屠杀、特别是对慰安妇的描写,让这部电影有了超越《屠城血证》、《南京1937》的影像效果。
在对历史的还原上,《南京!南京》做得很优秀。难能可贵的是,不同于《集结号》、《赤壁》等大片在特技上延请外国团队进行打造,《南京!南京!》的特技团队都是本土人马,而且所有的特给与拍摄也都是在国内完成。
片中高圆圆的角色最后被枪杀的镜头,随着枪响就能看到她的头发分开了一下,据说没经过电脑处理。陆川率领他的特效团队在影片筹备期做了各种大量的试验,仅仅关于枪杀的实验就做了一年,甚至组建了一个科研小组专门研究杀人和被杀的效果。更有一些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演示中枪后摔倒的效果。对于曾经有过军校生活经验的陆川来说,这可以说是一次回归,想见是十分过瘾的。
《南京!南京!》还有一个镜头,一面是坦克发炮,在同一个画面,另一边立刻就炸开了,能同时看到弹道和炸点,这种效果其实是相当有难度的。通常影片遇到这种场面,或者运用电脑特效,或者采用分镜头剪切。而《南京!南京!》选择了实拍,使得这个镜头成了整个拍摄过程中耗时最长的项目。其中炸弹爆炸的各种炸点,无论是在人的脸上、身体上、还是建筑物上,都没虚的。
刘烨从三米高的楼上跳下,居然也没什么保护措施。建立在超级廉价的劳务基础上,靠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作战精神”完成“廉价大片”。尽管战争场面在片中并不占据最大篇幅,“中国制造”的战争场面在接近国际水准的道路上,究竟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或许只有主创人员自己知道。
《南京!南京!》上映前,很多人都认为影片的男女主角是刘烨和高圆圆,看了影片却大吃一惊,刘烨在开场25分钟后就阵亡了,高圆圆的戏份及不上范伟,除了日本兵角川以外,《南京!南京!》其实为我们贡献了一群丰富的人物谱。
或许是因为创作者不忍心在一段屈辱和哀伤的记忆中,让观众去结识那些悲剧的主角,在中国人经历的这段屠杀的历史中,长期以来被忽略的总是具体的个人。陆川用《南京!南京!》尝试改变,一群面目清晰,有性格、有缺陷、有诉求的人物在历史的尘埃中浮现了,不再是单纯的中国人或者日本人、好人或者坏人,而是一群活生生的军人、百姓、妓女、翻译、家庭妇女、童子军、修女、慰安妇……,不仅身份变得多样,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也变得独立。生与死、爱与痛,每一个都是独立的又相互关联的鲜活的生命。这些人物有些是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些是找得到根据的,有些则是根据剧情需要虚拟的,这些或纪实或虚构的人物一起构筑了《南京!南京!》的人物长廊,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让你仿佛置身历史事件中,同时又质疑其与绝对的真实有多大的距离。
争议之四—夹在真实和虚拟间的人物谱
真实人物之——拉贝
一部《拉贝日记》曾经让很多中国导演着迷,包括去世不久的谢晋导演。这部书的出版,为南京大屠杀提供了历史作证,也让拉贝本人成为此类题材电影绕不过去的一个真实人物。与《南京!南京!》同期上映的《拉贝日记》就将拉贝作为主线展开叙事。拉贝先生在陆川的电影中也有不少戏份,正是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让影片的纪实风格得到彰显。
半真实的人物——唐先生
而导演在拉贝旁边安排的秘书——唐先生却是一个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人物。他是一个怯懦的知识分子,有美丽的妻子、小姨和女儿,城破的时候,他相信拉贝对他的保护,对日本军队抱有幻想他甚至因此学起了日语;拉贝决定离开南京之时,他在巨大的恐惧笼罩下,甚至不惜出卖同胞换取短暂的安全,但是幻想还是破灭了,当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女儿被日本兵扔出窗外活活摔死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这个虚构人物的几次转变如暴风骤雨,人性的污点与亮点大起大落,是所有角色中最具有悲剧效果的,范伟的表演也让人耳目一新。甚至让人不再计较其真实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