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水的鱼 发表于 2010-7-19 18:26:25

香港本土电影出现重生迹象 坚持中找突破

 一部《岁月神偷》,挽救了一条本要被拆除的永利街;一部被定为“三级”的《志明与春娇》,却因为口碑爆好在香港取得了600万的票房,最后还顺利引进内地;一部《月满轩尼诗》,让香港电影重拾文艺情怀,也让沉寂了两年之久的汤唯复出。香港电影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也经历了21世纪前十年的低谷,终于,香港本土电影在近年出现了“重生”的迹象。

  港片 从辉煌到没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邵氏电影多年积累的人才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吴宇森、徐克、王家卫……类型各异、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纷纷横空出世。那时,香港电影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陆和台湾地区,向南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当时大陆才刚刚开放,录像厅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香港电影一时间就成了录像厅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肮脏的录像厅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每年的产量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电影从业者都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开不完的工。像周润发、成龙、张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约不断,时常要在拍一个戏的间歇拍另外一个。当时,周润发创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纪录,但很快就被张曼玉打破。张曼玉因为一年拍12部电影,在业内有了“张一打”的外号。黄金年代的香港电影,不仅产量多,质量也相当上乘。张彻的徒弟吴宇森拍出了后来让他蜚声国际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岭东拍出的现实题材的代表作《监狱风云》两部;而徐克与李连杰合作的《黄飞鸿》系列也风靡一时;刚从编剧转型导演的王家卫也找到了合作拍档杜可风,凭借《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艺术片大师的地位……

  然而,在辉煌之际,香港电影也给自身埋下了衰败的伏笔。电影市场的繁荣让很多商人(包括一些电影从业者)把电影看作赚快钱的工具,大批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应运而生,严重败坏了观众的胃口。成龙曾经举过例子:“一个僵尸片成功,他们就拍100部僵尸片;一个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当时很多电影开拍时连剧本都没有,到了现场再靠导演和演员一起临时发挥,一部电影半个月就拍完。另外,当时盛行抄袭之风,不尊重原创,这也导致王家卫养成了边想边拍的“习惯”来保护自己的原创剧本。到了2000年以后,香港电影市场直线下滑,到2007年时全年只有51部电影,港产片票房总额只有2.75亿港元,而1982年的时候香港全年港产片总票房就已经达到4亿港元。

  香港电影曾经辉煌的中坚力量

  吴宇森 《英雄本色》、《喋血街头》、《纵横四海》、《辣手神探》

  徐克 《黄飞鸿》系列、《蜀山传》

  王家卫 《旺角卡门》、《阿飞正传》、《重庆森林》、《春光乍泄》

  王晶 《逃学威龙》、《新少林五祖》、《赌神》、《赌圣》、《九品芝麻官》、《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精装追女仔》、《整蛊专家》

  刘伟强 《古惑仔》系列

  林岭东 《监狱风云》

  香港电影开始重生的中坚力量

  杜琪峰 《枪火》、《机动部队》、《大事件》、《大只佬有大智慧》、《黑社会》、《放逐》

  彭浩翔 《买凶拍人》、《大丈夫》、《公主日记》、《伊莎贝拉》、《志明与春娇》

  陈可辛 《甜蜜蜜》、《如果·爱》、《投名状》、《十月围城》

  许鞍华 《男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

  张婉婷 《秋天的童话》、《宋家王朝》、《岁月神偷》

  重生 北上留守 各有精彩

  香港电影走下坡路的十年间,曾经风云一时的电影人也各自寻找出路。吴宇森、周润发、李连杰等去了美国好莱坞发展,希望在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一显身手;吴思远、陈可辛等一批电影人敏锐地发现了刚开放的内地市场商机无限,引领了香港导演“北上”的风潮;而无线电视台出身的一批电影人——杜琪峰、韦家辉,以及香港电影的后起之秀彭浩翔等人则选择留守香港,做好本土电影。十年的低谷期过去,闯荡好莱坞的回来了,“北上”的导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留守香港的导演也有上乘的作品问世。种种迹象显示,香港电影显示出了复苏的迹象。

  北上 磨合中寻发展

  2004年初,随着《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简称为CEPA)正式生效,香港电影以合拍方式进军广阔的内地市场。在本土市场急剧萎缩的同时,香港导演选择在内地开辟第二战场。然而,磨合总有摩擦,内地和香港审查制度的迥异,成了制约很多香港导演发挥的枷锁,香港导演所擅长的警匪片,以及一些有赌博情节的娱乐片都较难在内地过审。所以,香港电影人必须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寻找到契合点切入。在这点上,做得最为成功的要数陈可辛。他以一部《如果·爱》打响了进军内地市场的头炮,不过,这部片子虽然在各大奖项上大胜,但票房只有2千多万。不过,他随后的《投名状》显然找准了点,该片得到了中影集团的鼎力支持,票房过亿并且口碑上佳。之后的《十月围城》在口碑上更胜《投名状》一筹,但因为档期的原因没有拿到预想中那么多的票房。而目前正在上映的尔冬升导演的《枪王之王》在口碑上和票房上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当然,香港导演在内地的磨合一方面可以取得票房的成功,但也会让香港导演失去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作为一部以香港为背景的故事,《十月围城》在香港本土并不特别卖座就很能说明问题。

  留守 坚持中找突破

  在大批香港导演北上之际,杜琪峰、韦家辉和他们创立的银河映像选择了留守,拍香港本土电影。十多年过去了,《暗花》、《枪火》、《黑社会》等一部部作品拍下来,银河映像也逐渐从香港电影的边缘走向中心,逐步成为香港本土电影的标志。另一个被动留守的,是香港电影的后起之秀彭浩翔。彭浩翔出道拍电影时找不到大投资,为了尽可能缩减拍摄资金而练就了拍片的快手,值得肯定的是,他拍出的电影质量都不错,《公主日记》、《买凶拍人》等一系列作品为他在香港和内地都赢得了大批粉丝。今年他凭借一部《志明与春娇》在香港电影界再掀波澜,同时以此进军内地。彭浩翔和许多北上寻求做主流的导演不同,他称自己北上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但绝不背叛港产片。

  香港电影市场淡了,反而给愿意安心拍片的导演留出了空间。许鞍华就拍摄了反映内地移民在香港生存困境的两部“天水围”,张婉婷、罗启锐夫妇拍摄了怀旧情怀浓郁的《岁月神偷》,加上彭浩翔十分香港十分市井又十分浪漫的《志明与春娇》,这两年香港留守导演表现十分出色。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杨莲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本土电影出现重生迹象 坚持中找突破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