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6|回复: 0

梁晓声打造《知青》钟情现实主义题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5 11: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晓声

《知青》剧照


  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知青》让著名作家、编剧梁晓声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这位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知青文学是他最醒目的文化标签。如今梁晓声已年过花甲,他用手中的笔,用影像再次将历史拉回到上山下乡的年代,展现80后、90后的父辈们的青春往事,展现今天年轻人所陌生的激情、坎坷和疼痛。

  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到《雪城》、《年轮》再到电视剧《知青》的编剧,3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坛也在不同思潮的诞生与没落中走向多元,梁晓声创作了大量的知青文学作品,从早期的理想主义光彩到后期的人文关怀,这些作品既为文学也为历史留下了记录。

  在信息化的今天,梁晓声不习惯用手机也不喜欢上网,记者几经周折通过电视剧宣传方,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采访到梁晓声。

  大写的知青时代

  上世纪80年代是作家的黄金时代,梁晓声凭借知青文学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到今天梁晓声依然钟情于知青文学,与他在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插队的经历息息相关,再写那段历史是因为知青经历太难忘吗?梁晓声答复说:“把我的写作定位在‘知青文学’,是先入为主的印象,也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残留的印象。每当我出了新书,别人着眼点是我又写了一个‘知青题材’,而我的着眼点是‘知青时代’。”创作《知青》这个本子,是因为表现那个特殊年代的影视作品很少,80后、90后对那个年代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他告诉记者会把写知青生活作为一个命题写下去。

  但是20多年前,梁晓声曾因种种原因不再碰知青题材,再提笔,与当年的创作有着很多不同?“当年我之所以不愿意再写知青题材,是因为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知青题材作品的禁忌越来越多,这个不能碰那个也不能写,离开了‘文革’这个时代大背景,那还不如不写。后来有些人把知青题材写得很浪漫、好玩,用知青之间的恋爱故事来表现知青全貌,这根本不能反映知青的真实生活,也让观众和读者产生不少误区。”

  如今再写知青题材,主要的基调是表达一种情怀,表现人性的光彩和人格的光彩。梁晓声在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这个剧本里的知青要完全不能和之前我自己的所有影视作品里的东西似曾相识的东西,否则就不叫创作,而是重复了。重复,就没有意思了。

  理想主义者的温情

  从已经播出的几集看,有观众觉得《知青》中展现的知青生活还是比较理想主义,特别是有过插队经验的观众表示,现实远比影视剧残酷,作为编剧的梁晓声是不是滤掉了部分残酷现实?他解释说:“这部电视剧的剧本是60集,删减成45集后播出,那些不能播出的内容将收录在即将出版的《梁晓声作品全集》中,这是我的首部个人作品集。就观众反应的这些问题,现在还不能轻易下结论,有些作品是需要时间去观察的,好戏永远在后头。”

  梁晓声坚定地认为,知青题材无论哪个时代写,都需要“悲壮色彩”,“在那样的环境中,个人命运都是未知数,但大家关心的都是国家命运,他们比现在这代青年人更有思想。”梁晓声告诉记者,他到现在这个年纪,依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知青》中也渗透着他的理想主义,“即使别人都这么说,我还是坚持把人性中的温暖传递出来。”

  拒绝浪漫对历史负责

  梁晓声本身就是知青,与同龄人回望那段历史,动荡岁月的年轻人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年龄越大,就会越激动和感伤。所以当看到关于知青的影视剧中,被浪漫、好玩充斥,看不到劳动、看不到知青与农民的情感,看不到知青与知青间那种情感,只是大家谈谈恋爱,象征性地干点活,他就会表示不理解。“那是不可以的,他们干活么?如果整个剧我们看不到扎扎实实的劳动,是不行的。”

  为此,剧组专门在东北弄了一片地,用来拍“麦收”的场景,这其中也融入了梁晓声个人的生活体悟:“像我这样的人,麦收时也痛苦得想逃离建设兵团。”此外,“水里面抗油桶”、“抬木头”等历史画面将真实重现:“浪漫化,是对历史的不郑重、不严肃、不负责任。是要有些悲壮色彩,那本身就是悲壮的年代,北京一个400多人的知青队伍,死了的就有20多个,你不能过滤这些历史。”

  后来看到劳动场面,梁晓声觉得很好,“那些孩子(剧中年轻演员)也很好,我非常喜欢他们,他们会让我想回到他们那个的年纪。他们拍戏的时候我去看,他们真的就跟我们当时刚上山下乡那会儿一样,都不会割麦子,这代孩子比我们更不会割麦子,但是他们都很认真、很投入,这让我对他们这代人又有了全新的认识。《知青》整个拍摄过程中这些孩子们真的是被苦苦地折腾了好几个月,很不容易。”

  钟情现实主义创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梁晓声开始在文学创作上对人性不断挖掘和拓展,《浮城》、《恐惧》、《泯灭》等小说,都见证了他的努力。更难能可贵的是,曾有一段时间,杂文成为他热衷的写作形式,他一度也被称为作家中的思想家。文学评论家雷达这样说: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梁晓声是最有平民意识的一位。而进入花甲之年后,梁晓声说自己反而更温和与宽容了。在网络发达、微博崛起的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批评家”,作家逐渐丧失了公共领域发言的话语权,相反,庞大的“草根”知识分子开始诞生。所以梁晓声更愿意老老实实做个“创作者”,用作品发声。如何创作?梁晓声说:“对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题材永远情有独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25 12:29 , Processed in 0.0777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