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7|回复: 0

中医秘方 四大宝贝助你赶走秋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8 18: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虽然现在天气还是非常的炎热,但是已经正式进入秋季了,秋季最要防的就是秋燥,那么如何赶走秋燥呢?秋季该如何养生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秋季养生的方法。
今年的八月八号是立秋,这就意味着秋天已经正式的道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四种秋季养生的必备食物,来帮助大家舒服的过完这个秋季。
红薯
我国医学工作者曾对广西西部的百岁老人之乡进行调查,发现此地的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习惯每日食红薯,甚至将其作为主食。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另外,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而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功能。
枸杞
枸杞具有解热、治疗糖尿并止咳化痰等疗效,而将枸杞根煎煮后饮用,能够降血压。至于枸杞茶则具有治疗体质虚寒、性冷感、健胃、肝肾疾并肺结核、便秘、失眠、低血压、贫血、各种眼疾、掉发、口腔炎、护肤等作用。但是,由于枸杞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相反,若是体质虚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食用。
百合
百合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是非常多的,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脱甲秋水仙碱和钙、磷、铁及维生素等,它是老少皆宜的营养物品。
中医用百合作为止血、活血、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理脾健胃的补药。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等作用,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增加液体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还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将百合洗净,煮熟,放冰糖后冷却食用,既可清热润肺,又能滋补益中。
大枣
据中医专家讲,大枣不光是甜美食品,还是治病良药。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中医常用大枣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失眠等症。根据药理研究,大枣有保护肝脏、降低血脂等作用。专家介绍说,大枣虽然味甘、无毒,但性偏湿热,故不能多食,尤其内有湿热者,多食会出现寒热口渴、胃胀等不良反应。
中医告诉你秋季养生十八法
皇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燥胜则干”,中医学认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如果肺气太强,容易口干舌燥、干咳、喉咙痛。肺在五行属金,金克木,木在中医属肝,如果肺气过强容易伤肝木,产生虚火、肝火。
身体的血、津液与痰是一体的,会互相转化。当负责藏血的肝功能弱时,身体血液循环不良的地方津液就不足,自然导致皮肤干燥、口渴、失眠、大便干解。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秋天人容易疲劳,缓解秋乏还应在日常多些注意。
1、脊背暖。秋天虽然还炎热,但是早晚还是有温差的,这时候我们一定要按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保护好自己的五脏六腑。
2、胸宜护。保持体温,可以增强免疫力。
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适当揉搓,可以助消化、消除淤积、益气强身。
4、谷道拖。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
5、肢节摇。甩甩手,踢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
6、足心搓。每天洗脚按摩脚心,可以消浊通络,解除疲劳起到吐故纳新的效果。
7、便禁言。大小便时闭口握双手,可以益智补气。
8、净体肤。秋天干燥应多用手揉搓身体,可以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解乏消疲劳。
9、节食欲。秋季切忌暴饮暴食,同时也要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
10、忌怒气。少发脾气可以有效地解秋乏。
11、常梳发。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头脑清醒易除疲劳。
12、面多擦。用双手或干毛巾揉搓面部,使面部红润。
13、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可以起到提神、补气、养心的作用。
14、齿数嗑。牙齿多活动,相互嗑一嗑,保持牙齿健康,有助于消除疲劳。
15、呼浊气。应多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的呼吸系统机能。
16、咽唾液。咽唾液可促消化、开胸理气、增加内脏气管功能,延年益寿。
17、足心搓。经常走出户外,眺望远方,结合眼保健操揉搓眼睛可以醒脑解乏。
18、耳常弹。用手多揉搓耳朵,或多听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有助于减轻疲劳。
结语:秋天防燥,除了要有好的心情,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饮食来去燥,常见的食物有红薯、百合、枸杞、红枣,大家在这个季节不妨多食用哦,对你我是有帮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5-1-20 05:48 , Processed in 0.1367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