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7|回复: 0

她为什么逃离微信朋友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8 11: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发现,关闭微信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

一个朋友关闭了朋友圈,我问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比如失恋、事业不顺。我竟然还自以为是地给她下了“诊断”--逃避现实。然而并没有,她说生活不只是朋友圈那点事儿,生活是鲜活的、实在的,她只是把自己的生活迁移出了朋友圈。

偶尔她会给我发几张烘焙的美食或几张旅行的照片。日复一日,我看到她快乐依旧。一段时间后,她告诉我朋友圈里的朋友对她关闭朋友圈的反应。有的人把她删了,她猜测可能对方认为看不到她的朋友圈了,以为被她删除了。有的人对她设置了朋友圈不可见,有的人发私信质问。她不厌其烦地解释,她觉得自己应该去过更真实的生活……

后来觉得理解自己的人无须解释,后来索性不解释了。也难怪,时代发展至此,人人都在降低社交成本,这个社交成本主要就是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人际交往逐渐趋向于虚拟化,打个电话就可以免于跑一趟,发个微信的成本几乎为零。

事物总是具有多面性,互联网普及之后,我们的物理空间距离突然变小了,地球成了村。我们看似降低了社交成本,获得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工作、学习……但是带来的是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离。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与朋友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无论你是个什么样人格特质的人,都会在网络上找到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东西。网络把这个世界割裂成无数个世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社群也越来越多。

大多数人的平均上网时间一年比一年长。我们不知不觉地被网络偷走了许多时间。我们开始变得彼此陌生,更谈不上相互理解。人类近百年来的科技成果,大都是为了让信息传递得更快和更广。

起初,你的朋友圈里几乎都是熟人。后来有了微信群,于是朋友圈不再纯粹,你不知不觉地被许多陌生人加为好友。你的朋友圈突然多了不知道对方是何许人的“朋友”,你被动地看他发的东西,你发的东西也被他浏览。

这样的朋友圈打破了我们内心的边界感,很多人的厉害之处在于,你会发现任何有人的地方,任何社交工具都会变成生意场。你会发现主动加你的多数是微商,你也会发现原来不是微商的人也逐渐变成了微商。你置身朋友圈,仿佛进入了小商品城,喧嚣叫卖声此起彼伏。

去年,腾讯的一项调查指出,“95 后”最常用的社交工具是QQ,而微信的用户大多是成年人。一时之间,“‘95后’都用QQ,老年人才玩微信”的段子传遍了互联网。一些“95 后”认为,微信就像是“一个气氛尴尬的家庭派对”,但是“又不能真的走开”。

虽然微信具有分组功能,但现在,我认识的许多朋友都备有两个微信号。一个给自己熟识的朋友,另外一个给陌生人、业务合作者、同事。朋友圈给了我们便利,但朋友圈带来的烦恼似乎越来越多。我现在还没做好准备关闭朋友圈,但我一直在采取净化朋友圈的举动。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五类人是被我屏蔽或删除的。

第一类是刷屏的人。有许多人一天发三五十条以上的朋友圈,几乎都是没用的鸡汤。我相信这些信息连他自己都没完整地看完,甚至都没点开看就了朋友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碍眼,我不想打开朋友圈看到你一条接一条地刷屏。虽然我的流量用不完,可是我的时间有限。

第二类是自哀自怜者。晒受伤,晒各种孤独寂寞冷,抱怨别人对不起他。没人愿意看哭哭啼啼的人,成年累月这样的状态得抓紧时间治,而不是把这种参加追悼会式的心情每天播撒到朋友圈,没人有义务去承载这些负能量。

第三类是如打了鸡血般正能量爆棚的人。这帮人就像是刚刚进入传销组织的狂热分子,其实这也是一种精神症状的体现。

第四类是反复求点赞求转发者。这是一帮不顾他人感受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认为全世界都要围着他们转,他们拿是否点赞、转发来验证人际关系的亲疏。这本身就是自卑、幼稚的心态在作祟。现实中这些人一般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类就是道德绑架者。“看到不转穷一年”,这不用多说,一般发这类信息的人不用鉴定都知道是精神病患者。

任何一个社交工具都是毁在人性中那些你自己看不到的盲点之上。微信亦是如此,所以我们才会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逃离朋友圈,这也是一个社交软件衰落的开始。

下一个接棒微信的社交媒体是个什么样子?下一个情绪宣泄口在哪里?这是我们不可知的,但唯一可确定的是,几千年来人性几乎未曾改变。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总像是进入了一个无尽的循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9-20 10:33 , Processed in 0.0854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