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84|回复: 2

太彪悍了!赵薇毕业论文曝光,网友质疑其抄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9 11: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http://img.qihoo.com/qhimg/bbs_img/0_0/1/452/86/434ba8.jpg]赵薇[/img]
赵薇 论文原文《试论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关系》如下:

一、 电影表演方式与戏剧表演方式

在一般的表演旧式教育中,常常引用以前著名的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以及梅兰芳体系)作为表演教育的指导,其中尤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最甚。在这里并不否认这些体系对于指导表演方式方法的伟大意义,但是也应当承认,由于在一段时间内世界电影艺术理论研究方向的狭窄与偏颇(过分注重电影本体的讨论,而非电影创作的具体问题),又由于我国当时与世界文化发展的交流不足(过分依赖苏联电影教育方式方法,而忽略美国等其他国家的更新的理论),此外我们对于戏剧艺术的欣赏习惯还在电影艺术之上等等原因,所以我们还是没有把戏剧表演艺术与电影表演艺术更为清醒地区别开来。

张建栋老师在他的著文《论类型演员》中谈到“我们所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将斯氏体系直接作为指导电影表演的理论方针,起码不应该是唯一的。法国著名演员拉芳女士曾说过:‘斯坦尼毕竟没拍过电影。’”此外,在斯塔西•凯奇所著的《电影表演》中,他有一段话也是在讨论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或称舞台表演)的区别的:“电影表演与舞台表演之间的区别有如切割一块钻石与塑造一座相当美丽的雕像之间的区别。电影表演的焦点就像一道激光,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密集的、锐利的焦点,它可以在你面对摄像机时激发你最细腻的表演。”或者更通俗地说,戏剧表演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是相对更直接的、更原始的;而电影表演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是通过摄影机作为媒介而完成的。戏剧表演中,演员在一次表演时个体的感情感觉是更显连贯、保持所有原貌的;而电影表演中,演员则是在摄影机前割裂部分情感从而被取其菁华、去其糟粕的提炼演出,电影成品中的单个的演员表演并不是个人表演,而是整个摄制组的共同结晶,演员的表演在此时是要集合各部门的相对最佳状态才能成为观众的直观印象。

李·波洛克对于电影表演的独特性的阐述则由五个基本元素构成:A、演员与观众的分离;B、摄影机和它对演员的影响;C、表演不按顺序;D、表演分成独立的小单位;E、通过剪辑重新结构表演。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不再拘泥于以往的一些戏剧表演理论,而尽可能地引用一些现当代的电影艺术(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大师的)理论来巩固、充实我的论题和论述。

二、 电影表演的历史发展

在我论证“电影的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之前,首先必须来论述一下电影表演的历史演进,而我最为欣赏和赞同的对于电影表演历史的总结是李·波洛克在《电影的元素》一书中所言的六个发展时期:

1、电影时期,电影演员的表演主要是由夸张的表情和手势等动作构成的,譬如卓别林、璧克馥、哈特和瓦伦蒂诺等,他们在银幕上表现出夸张的人物,很少真正展示出任何风格特征。因为当时的电影表演是从哑剧表演开始的,而哑剧表演只能传达最基本的情绪。 2、有声电影的发明给电影表演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它使演员摆脱了夸张的手势和哑剧表演,但由于这时的演员大多数局限于舞台上学习训练的表演艺术,所以早期有声片的表演仍旧是过火的。

3、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主要发展是“银幕名牌”(明星效应)的兴起,这种情况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好莱坞,当时的蓓蒂·戴维斯、斯宾塞·屈塞、克拉克·盖博等等,他们作为演员,不如作为“名人”更有号召力,他们在众多的角色中很少改变他们的表演风格,而是用个人化的表情动作和手势来装饰每一个角色,这些动作表情(诸如盖博的微笑、屈塞的低垂的脑袋、戴维斯的手等)使观众觉得他们很亲切,并且成为他们的表演标志。

4、在二战前后,随着导演把摄影机和麦克风移得离演员越来越近,以及镜头、摄影机和录音设备的日益改进,演员的表演显得越来越细腻,声音可以压低,从而使对话越来越真实,人们开始互相交谈,而不是对着看不见的观众说话。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减少了,其实也就是发展了演员所处的真实空间,让演员可以更加深信自己的角色环境与氛围,从而引发演员的本能意识,开始调动演员的本能表演,也就是电影表演特征的基本五元素确立,由此电影表演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得到初步的发展。
5、50年代开始,在欧洲艺术家的进一步探索中出现了宽容的艺术创作态度和活跃的艺术风格,促使电影表演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批杰出的英国戏剧演员开始使他们的表演艺术适应银幕,他们把英国舞台传统的华丽雄壮的表演格调压低,但保留着英国著名剧院非常注重细节的特点,而这其中最为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就是曾以《哈姆雷特》和《蝴蝶梦》名噪一时的劳伦斯·奥利弗。同一时期,法国导演在作者电影与“新浪潮”中对于“状态表现”的青睐以及意大利导演在新现实主义的探索中对电影艺术表现的更大的真实性的追求,使他们寻找能够表演得更为“真实可信”的演员,这时新秀辈出,而非职业演员的使用也成了一种新的探索。谈到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实际上也就是要调动职业演员的广泛尝试成为本色表演的一次有利拓展,相对来说法国的作者电影、新浪潮、左岸派更是应用“状态体现”而给予了演员们很大的本能表演的空间,例如戈达尔的《精疲力竭》、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格里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其中演员的表演都是如此;而此时除了美国的旧好莱坞,“银幕名牌”的时期在其他国家里都结束了,由于电影艺术日趋成熟,电影表演也越来越完善了,像费里尼、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和科波拉这样一些各不相同的导演,要求他们的演员在表演上能细腻地提示出人的最复杂的动机和情绪,现代观众不再光看“演戏”,而是深入地看到内在的性格。

6、在当今电影艺术飞速发展的同时,电影表演艺术也空前地发展,几乎每一个演员都追求更有突破性的表演,类似于罗伯特·德·尼罗式的表演艺术生涯虽然光彩照人,但是不求饰演更多类型、阶层的人物的演员为数不多,取而代之的是罗宾·威廉斯,后者在《早安越南》中饰演热情的战地播音员,在《死亡诗社》中扮演个性鲜明、教学独特的教师,在《JACK》中扮演患先天早熟症的幼儿等等,可以说是在这个时代,演员开始追求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相辅相成,以塑造人物更有韵味、更独到,同时也更丰满。

三、 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界定

安东尼奥在他的著作《电影的世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中谈到:“电影演员不应当去理解角色,他应当成为角色。人们可以争辩说,正是为了成为角色,他才需要理解角色。这是不对的。如果确实是那样,那么一个理解力最强的演员将会成为最好的演员,事实往往恰好相反。”

一个演员如果理解力很强,他就愈加努力想成为一个优秀演员,因为他想透彻了解一件事,甚至其中最微妙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会侵犯不属于他的领域—实际上,他是在给自己设置障碍。”

按照流行的理论,他对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的思考应该导向准确的性格刻画,但结果却使他的表演显得支离破碎和丧失自然感。演员在进入现场时应该一无所知,他越是凭本能进行表演,他就越真挚自然。”

安东尼奥尼的这段文字将表演理论扩充到一个新层面,即电影表演中的本 能表演,而这种本能表演的方 法 论 实际上又是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核心“体 验 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是指出:演员应该不带着任何成 见,不带任何对角色的更高层次的理论性、哲学性的分析而去体验角色。首先深入角色的生活(摄影机前的生活)而非首先深入角色的内心,因为在感受角色的真实生活之前,首先去研究他(她)的内心,那必然不会是角色的真实内心,而是演员的虚 拟内心。演员并非哲学家,甚至当演员面对乃至钻入一个角色的生活时,他(她)应该像一人天真无邪的孩子,他(她)不需要先入为主地总结角色的性格特征,而只是逐一地准确地完成角色所应该有的细微动作即可,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在自己的思维中真正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我们不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设想一个女主人公,她刚从外面回来,很累很热,要倒一杯水喝,那么她有多少种倒水与喝水的可能呢?她可以进门扔下包就直奔冰箱,用力拽开冰箱门,拿出一瓶冰水仰头嘴对着瓶口便喝,这时连冰箱门都没有关;也可能是她冲进房间拽开冰箱一看已经没有水了,于是随手又关上冰箱门,之后走进厨房,对着自来水管索性喝生水;还可能是她进入房间后先把包放好,然后换了拖鞋,看看水瓶里没有水了,便不紧不慢地去厨房现烧水,之后打开电扇吹着风耐心等水烧开,随便举出三种可能性,但很明显绝不止这三种。我们可以设想这个女孩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爱好、有无男友等等,也有可能还要考虑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心境促使她这样或那样做,但是事实上演员并没有一层一层地分析,她只需要相信眼前的景物,然后准确地去做即可,并且一个角色在故事中的真正成立并非仅仅依靠一个细节就交代清楚,他(她)是在无数个细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1: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近些年也有很多人开始尝试这样去做,尤其在香港电影中屡见不鲜故事的全部,导演也不会给每一个演员分析他们各自角色的性格,而是让演员穿上他们个性化的服装,留着个性化的发式,化装也很个性化,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生活”,使用运动摄影更给了演员宽阔的表演空间,让演员自由发挥,甚至将演员在此空间情绪下各种本能反映促成的本能表演逐一拍摄下来,然后真正的情节妈舍和表演的连续性是在剪辑台上完成的。


在我们传统的电影表演理论中常常把演员分成三类,即本色演员、类型演员与性格演员,由此派生出三种表演,即本色表演、类型表演以及性格表演。


《电影艺术词典》中对于“本色表演”有以下界定:“A、侧重挖掘演员自身的素质和魅力及性格特质进行与自己相近的角色创造的一种表演方法。本色表演在银幕上具有一定的魅力和地位,演戏痕迹较少,符合电影逼真的美学要求。银幕上的表演可以演员的本色为基点进行各种性格的塑造。因为演员在银幕上改变自身外形、气质,进行远离自身性格特质的再创造和化身要比舞台上难度大,跨度太大的性格塑造一旦处理不当,露出雕琢和演戏的痕迹则容易破坏电影表演的美学原则。但本色表演难以塑造与演员自身性格差异较大的各种不同人物。表演艺术家应扩大自身的艺术功力和可塑性,塑造远离自己性格特质的形象。B、天赋和本能的表演。既包括某些天才演员凭直觉和灵感,甚至不必经过系统的技巧训练和对特定角色的细致准备,就可以感觉到角色并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表演;也包括某些影片中一些演员或‘非职业演员’在导演处理下本能的行为举止。”


对于一个职业演员,他进行一个角色的诠释的时候,不可能、也不应该只用一种表演的方式方法去表演。我个人认为,演员在进行表演实践的时候决不应该时时刻刻把表演理论融合其中,时时刻刻用表演理论来衡量自己的表演,而是应该自发地去演,去诠释角色,既参照自己的本色,开发自己与角色的共性以及自己和角色的共有潜能,同时又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职业素能,去适应、相信自己的规定情境,拓展自己的本能,运用演员的本能更是人的本能去以自己的躯体、语言、面部表情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与生命,这也就是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融合。


网友争议不断


赵薇的毕业论文《试论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关系》被网友曝光,在这篇论文中,赵薇尽显才女本色,对于这篇论文,有网友大夸赵薇才华横溢,能写出这样的论文实属不易,但是也有网友质疑其抄袭。


据了解,赵薇在北影1996级表演系本科班就读时,她的学习成绩就非常好,在班里的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拍摄《还珠格格》期间,虽然缺课,但她都能及时补回来。在赵薇的毕业成绩单上写着:成绩95分;毕业论文《试论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关系》,成绩90分;赵薇的14门科目中,有4门成绩是优秀,9门成绩是优良。记者致电赵薇的班主任崔新琴,她称,当时的一篇论文在六千到一万字之间,当初赵薇论文的题目的确是《试论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关系》,但是由于时间长了,论文的详细内容已记不清楚。
发表于 2010-7-25 10: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s: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28 17:47 , Processed in 0.0881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