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93|回复: 0

独家深度解读《钢的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9 19: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不流血的惩罚

首先要说的是,在中国好看的电影不一定取得的好的票房,中国观众似乎已经缺乏一种自信心里,一味的盲从,使得这部有着良好口碑的《钢的琴》惨遭票房蹂躏,最终惨败,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烂片与票房的无规律关系,让整个电影市场呈现一种无人管制的现象。

在中国商业化电影进程的过程中,很难得看见这样一部有着时代诉求的电影,如果仅仅把这样一部电影当做一部父爱电影从而忽略了电影背后的时代意义,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一部告慰历史情怀的电影。赶上那个时代的和没能赶上那个时代的人,都将从中获取类似“早知道”就那什么之类的话。那是一个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交替的年代,金钱至上带来的实用主义很快代替了精神至上的理想主义,另外,最关键的是,这部电影不是在架空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纵观这几年的中国电影,由于审查制度过于苛刻,这样的电影已经很少很少了(前阵子也就只有一部《最爱》),使得绝大部分的创作者只能在脱离历史脱离现实的情况下进行创作,无法创作的时候只能拙劣模仿,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也是某部门的胜利,他们最愿意看到中国电影生产出一部又一部没有任何文化营养的电影,然后培养出一群又一群的食腐者,这样他们就开心了,高枕无忧了,万事大吉了。

从一开始的葬礼和巨大的火葬场烟囱,影片就刻意营造了一个贫瘠荒凉的影像风格,影片中所到之处无非是废弃厂房,巨大的烟囱,火葬场白色烟雾,仿佛在说,这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理发匠,锁匠,猪肉贩子,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符号式的印记,那是一个自力更生的时代,这样的些个体职业在那个时代是再普遍不过的了。

故事很简单,但是背后的意义却绝非寻常,陈桂林和小菊离婚,从故事来看,小菊已经离开这个家庭有一段时间,现在小菊回来和陈桂林离婚顺便争女儿小元的抚养权,于是双方的角力集中在谁能弄钢琴给女儿,为女儿的未来着想,女儿就归谁。交待了陈桂林的职业之后,陈桂林在谈及小菊的时候说道:她终于过上了那种不劳而获的日子了,这句话意味深长啊,“不劳而获”在某个年代几乎等同于投机主义,这要是在大锅饭大跃进时代,是要被上政治课的,但是在那个年代看来,却恰恰是新旧时代交替的特征,暗指金钱至上的实用主义到来,也暗示了理想主义日渐式微的悲催。小菊就是典型的投机主义分子,卖假药发家致富,改革开放初期需要的正是这样非常规的启蒙致富手段,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来自伟人的言论,无疑是某种默认,你懂的,正是因为得到了默认,改革开放才得以顺利进行。直到现在当许多人恍然大悟的时候,已为时已晚了,一部分人已经富取来了。这片讲述的也正是这点,新旧时代交替,金钱至上的实用主义冲击了精神至上的理想主义,不只是理想主义,影片还表达了对那个年代特有情怀的依依不舍,比如大炼钢,比如国企,比如集体主义等等。陈桂林想把小元培养成钢琴家,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家庭特有的文艺气息,学画画,唱歌,弹琴成为了物质匮乏下的理想追求。这场实用主义的小菊和理想主义的陈桂林的交锋,当然是小菊的完胜而告终。到最后,当陈桂林的人生理想变成要造一架钢琴之后,也暗示了理想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另外炸毁烟囱那一段,隐喻了国企时代的终结,一个实用主义抬头、理想主义消亡的年代的到来。

影片无处不在的那种东北式幽默,给故事增色不少。长镜头运用得恰到好处,镜头也剪接干净有力,诗意的镜头能更好的表现出时代情怀。另外,影片的配乐实是一大亮点,把我们平时耳濡目染都快听腻的音乐都化腐朽为神奇。在配乐上用的吉他、口琴、风琴都能很好的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氛围,俄罗斯小调音乐也比较接近那时的生活面貌。
有些人选择集体性失忆,而有些人则选择了记录下来,比如导演正是用了电影的形式记录了那个年代。一个国家的民族没有回忆是可怕的,回忆不是反叛,而是一种情怀,一种反思,请相关部门善待我们的电影,善待我们的记忆。抹杀不是办法,蒙蔽更不是正道,允许民族回忆,才是最好的文化传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25 12:43 , Processed in 0.1230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