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摆渡船,相依为命的祖孙俩,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就是《边城》给我的最初印象。 少时不识沈从文。当中国现代文学巨擘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的语文课本中选编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沈从文和他的作品却仍在误解和贬损中默默无闻,甚至被人遗忘了。直到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我才在自学文学读本中知晓了沈从文。而我所读的他的第一篇作品便是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小说《边城》。
后来在进一步了解中,我才知道,原来沈从文是一位满有资格跟鲁迅相媲美的文学大师,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并不逊于鲁迅。只不过,二人的身世、经历、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迥乎不同,反映在各自的作品上也便大异其趣。鲁迅所抱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谓“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他的一支笔,似匕首,如投枪,直刺社会的症结,时代的痼疾,对封建文化余孽展开毫不留情的解剖和批判。而沈从文呢,虽然与鲁迅处在同一个时代,同样的社会背景,但作为一个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山里汉子,他却始终改换不掉“乡下人”的精神本质,融不入都市的恶俗市侩文化中。这样就出现了耐人寻味的结果。当初,沈从文是怀揣着到大都市寻梦的愿望离开湘西远赴北京的,可是,与都市文化的格格不入,使他虽身在异地,但精神上却一直没有离开过湘西。沈从文身在混沌世界中,但他对于来自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切拒不接受,湘西仍是他心灵的归宿和栖止地。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他是带着故乡一起出走的,他一生都在写湘西,对湘西这个精神上的“桃花源”的虔诚守望成了他一生不息的坚持。
所以,我们从《边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留有余憾的凄美爱情故事,我们还读到了如诗如梦的意境、尽善尽美的人性、如数家珍的民俗、古朴淳厚的乡风……这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因充满诱惑的魅彩而令人神往。但是,这个在作者笔下历历可见、真实可感的世界果真是一个现实存在吗?曾有人读了《边城》以后,因对作品中的那个梦幻般的世界太过神往和憧憬,止不住满心的好奇,亲赴湘西去寻梦。但是,他们寻梦的结果是梦的破碎和希望深深的失落。因为时代在播迁,社会在嬗变,作者心中所记忆的那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早已不复存在。如果说它还存在的话,那么,它既不在粗鄙的现实世界中,也不在缥缈的虚无空间里,而是存在于纸上,在亿万读者的心灵世界中。
曾有人这样论断说,假设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作家中评选,那么,最有希望获此殊荣的有两个人,一个便是沈从文,另一个是鲁迅。据知情人士透露,沈从文本来极有希望成为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令人遗憾的是,他没能等到这一天,于这年5月离开了人世,魂归他一生萦怀的湘西。而鲁迅早在1936年便已谢世,遂使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仍是中国作家心中一个未圆的梦,不能不说是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 但是,虽然沈从文最终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的心中应该没有多少遗憾,因为,他用他一生的性灵写作,给我们留下了上千万字之巨的精神遗产,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纸上世界,成为多少读者心灵栖止的精神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