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12|回复: 1

揭秘张瑞芳三次结婚离婚全过程 张瑞芳三任丈夫详细资料及照片(图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30 12: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瑞芳


  李双双走近灶边,揭开锅盖,倒水、取面团、揉面、擀面,为了出去劳动和丈夫喜旺吵架。50年前,张瑞芳在电影《李双双》中出演这样一个性格爽朗泼辣的新农村妇女。虽然李双双的婚姻屡遭坎坷,但最终和丈夫还是重归于好。而现实生活中的张瑞芳经历了三次婚姻,才最终找到了挚爱。步入晚年,张瑞芳倾注毕生积蓄开起了敬老院,这份豁达爽朗、突破世俗追求幸福和真爱的人生态度,不正是另一个李双双吗?

  ■戏梦情缘三次婚姻,最终寻得真爱

  1939年,当时21岁的张瑞芳还在私立女子第一中学出演话剧,就在排演莫里哀的戏《心病者》时,一个艺术学院的学生导演余克稷引起了她的注意,一年后两人双双来到重庆正式结婚。然而婚后张瑞芳才感觉到,这个之前总是能在书信中交谈甚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后却很少有话讲,两人性格上也有着极大的反差。最终在经历了5年的寂寞和痛苦后,张瑞芳不顾那个时代旁人的眼光,结束了自己第一段婚姻。

  离婚后的张瑞芳又重新把精力放在话剧演出中,随后在重庆排演话剧《屈原》时,她结识了演员金山,两人在剧中分别扮演婵娟和屈原,相恋并结为夫妻。两人在一块儿演戏,能互相交流和欣赏,但作为丈夫,金山却在生活中表现得不负责任,性格独立要强的张瑞芳还是选择结束这段婚姻,只身前往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艺术生涯。也正是因为这次南调,张瑞芳找到了毕生最爱。1952年,张瑞芳遇见了严励,而后他们携手经历风雨,1999年严励因胃癌去世,离两人金婚只差两年的时间。

  ■心态年轻爱看《还珠格格》、《超级女声》

  晚年的张瑞芳离开了银幕,也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她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喜欢紧跟时代步伐的潮奶奶。

  东方卫视(微博)主持人曹可凡因为5年前的专访与张瑞芳相识,昨日曹可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家离她家很近,以前经常去她家里玩,我就叫她奶奶。平时她经常读书看报,也会使用年轻人喜欢用的词汇。”据曹可凡介绍,张瑞芳曾说自己对舞台没有一点留恋,她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舞台,要给年轻演员足够的空间。张瑞芳在2007年接受采访时称自己在家看《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综艺节目,“我家保姆要看呢,不是都说这个火吗,我就跟着她看,了解一下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东西。”

  张瑞芳92岁那年,导演李平曾带着赵薇(微博)和林心如(微博)去看望张瑞芳,当时她拉着两个丫头的手,连说:“两个格格来看我!”赵薇说:“那您今天就是老祖宗了。”老太太笑了:“我可喜欢看《还珠格格》了。小燕子,我可是你的粉丝啊!”张瑞芳说:“电影和电视都不要板着脸训人,小燕子就很可爱嘛!”赵薇花5000多元给老太太买了一条高档丝巾,怕老太太不收,就哄她说一点不贵。张瑞芳好不容易收下了,却还劝着:“我知道这不会便宜,但你们买了我就留下了。以后不要乱花钱别浪费,你们拍戏辛苦,挣钱不容易。”

  ■心怀大爱倾尽所有办敬老院

  2007年10月27日江苏苏州第十六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张瑞芳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全场所有人起立为她鼓掌。而在台上接受主持人倪萍(微博)采访时,当时已经90岁的张瑞芳依然谦虚地满口称谢,倪萍说台下所有明星都是张瑞芳的粉丝,她笑称:“我是台下所有演员的粉丝,我爱你们所有人。”

  张瑞芳的息影之作《泉水叮咚》中,她扮演的陶奶奶原是一位幼儿园教师,退休后腾出家里一些地方办起了义务幼儿园。现实生活中的,1999年底,张瑞芳和有37年教龄的亲家母顾毓青有了一起办敬老院的念头,也得到了当时病中的丈夫严励的全力支持。张瑞芳倾出毕生积蓄,顾毓青则毅然卖掉了住房。加上儿女寄来的存款,总共凑出120多万元。2000年7月11日,“爱晚亭”敬老院在上海正式开张。张瑞芳始终认为,“只有老人才能理解和懂得老人的孤独”,儿子远在国外的张瑞芳深知孤单的可怕,“我是想办一个温馨的家,让我们这些有着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老人,有一个共同的家。”张瑞芳还曾透露,想筹划写剧本,但这个愿望最终成为遗憾。 本报记者 李南夏

  世间再无李双双

  她是新中国喜剧形象开创者

  说到张瑞芳,影迷马上会想到1962年银幕上的那个“快嘴李双双”。她爽快、干练、泼辣,打破了当时银幕中女性角色婉约内敛的形象,成为大众心中“偶像新女性”代表。在中国电影史上,张瑞芳是首个尝试喜剧表演方式的演员。“李双双”令张瑞芳获得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她还入选新中国22大明星。

  经典角色李双双颠覆悲苦女性形象

  如果从业余演出开始算起,张瑞芳从艺已超过70年,《放下你的鞭子》、《棠棣之花》、《屈原》、《北京人》、《家》……她塑造的众多女性角色无不让老一辈话剧观众赞叹;新中国成立后,在《李双双》、《母亲》、《三年》、《家》、《泉水叮咚》等近二十部电影中,张瑞芳刻画的一个个善良、朴实无华的女性形象,成为电影长廊里的绚烂风景。

  学生时代,热爱电影的张瑞芳考上的却是美术系。问及原因,她曾表示:“那个时候没有机会,到了学校参加各种活动,接送同学。”直到演出街头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此剧连演十几场,直至天亮观众都不愿离去。那天的情景使张瑞芳终身难忘。而“我要演戏”这个坚定信念,让她参加了北平学生战地移动剧团,所谓“移动剧团”,就是移动在抗日救亡第一线,活跃在华东地区演出《打鬼子去》、《林中口哨》、《七二八之夜》等抗战独幕剧。随后,转战银幕又塑造出李双双,在许多观众看来,张瑞芳就是“李双双”。

  西北大学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阿利表示:“说到张瑞芳,观众想到的就是李双双,将角色和本人画上等号。李双双的形象反映了新农村生活的变化,我还能记住两人吵架的很多经典镜头。张瑞芳的表演有血有肉,李双双这个形象颠覆了传统悲苦、祥林嫂式的女性形象,更让人生活化、人性化。”

  谦虚艺德“我只是个听话的演员而已”

  张瑞芳热爱演戏,对演戏的痴迷让她深入体会生活,并有着自己的艺术执着。读书时就是个影迷,专迷孙瑜执导的电影,崇拜阮玲玉等明星,到学校隔壁的电影公司隔着篱笆看拍戏,有一回她看到阮玲玉在乱草堆里拍戏,留下深刻印象。好几回她梦见自己也在片场拍戏。

  想不到的是,10年后的张瑞芳梦想成真。真的成了孙瑜电影中的明星。她的电影处女作便是孙瑜编导的《火的洗礼》,精彩的演出,让一位观众昏了过去。“文革”结束之初,张瑞芳又重新活跃于片场,在《大河奔流》、《怒吼吧,黄河》和《泉水叮咚》中扮演角色。但1982年拍完影片《泉水叮咚》后,张瑞芳便淡出影坛,张瑞芳曾说过:“我总觉得演员是青春艺术,为什么青春偶像那么火?人们还是希望美的享受,老年人题材很难走俏市场,机会还是多留给年轻人吧。”

  对于自己的艺术成就,她谦虚地表示:“我只是个听话的演员而已,谈不上有多伟大的成就。”她曾说:“扪心自问,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拍的片子数量很少,还不到20部。现在的年轻演员上戏的频率真令我们这一代老演员羡慕,他们几年拍的片子比我们一辈子拍的还多。”

  成就斐然周恩来请吃饭、郭沫若赠诗

  在张瑞芳家的客厅西边,悬有两幅郭沫若书赠的墨宝,由来颇有故事。1942年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张瑞芳饰婵娟,上演后,在重庆引起了大轰动。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郭老当时特书赠七绝一首赞之曰:凭空谪降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而后,张瑞芳在农村喜剧影片《李双双》中的精彩演出,郭老再次为祝贺特意题写的。诗曰:天衣无缝气轩昂,集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姊妹,人人竞学李双双。”

  周恩来总理曾热情鼓励她:“我看了你演的《南征北战》和《三年》,你演了一个农民,又演了一个工人,都有点样子了,应当继续努力。”张瑞芳演活了李双双,在中国电影史上,她也是首个尝试喜剧表演方式的演员。《李双双》公映后,周总理请张瑞芳到家里吃螃蟹。当时很多人认为李双双演得有些“疯”。张瑞芳回忆,当时总理请他们去吃饭,席间就说:“瑞芳,你演的李双双很好嘛,很有生活气息。”“可是有些人说这样不好啊”,总理当时就说:“我看就很好。”这对张瑞芳的艺术之路有着很大的鼓励。本报记者 解晨红

  有种尊敬,让记者不忍采访

  6月19日,上海。本报记者正在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采访,茶几上一份内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简讯:国家电影总局领导医院看望张瑞芳。与之前张瑞芳住院的消息不同,字里行间,读得出来张瑞芳老师病情危重。得知情况后,记者前往上海华东医院,医生对张瑞芳的病情很不乐观。面对这个消息,记者难过且纠结:“张瑞芳病危的消息,要不要报道?”最终记者还是放弃了抢报这条新闻,甚至连张老师的家人都没有打扰。当时,惟有默默许愿,愿老人家安好。谁知,噩耗还是来得太快,刚刚度过94岁生日的张瑞芳,却在6月28日与世长辞。

  那个个性爽朗、泼辣能干的李双双,几十年过去了,依然经典得让人难忘。做好人才能演好戏,张瑞芳是这么做的。做记者这么多年,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明星,切身感受也罢,道听途说也好,但惟有像张瑞芳这样的老艺术家,才真正配得上“德艺双馨”这四个字。她经济并不宽裕,但婉拒了拍戏,她有她的担忧,“今天看剧本明天拍戏,这不行。”这样的行为,与浮躁的娱乐圈格格不入,但却透着“作艺”的认真与执着。她拿出自己和家人的积蓄开办敬老院,为孤苦的老人安一个家,这与处处作秀的娱乐圈,同样不符。

  不拍戏了,但她对中国电影一直是深深地注视,每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家协会都会向老艺人发邀请函。只要身体许可,张瑞芳定是捧场。曾在几次采访中见过她老人家,最深刻的一次是2007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她获得终身成就奖,她颤颤巍巍地从座位上站起,走向领奖台的步伐,又是那么坚定。她说“我特别喜欢年轻人,我是大家的粉丝。我一辈子拍的戏还没有年轻人一年拍得多,没有年轻人我会很难过,我演不过你们。”全场观众起立长时间为她鼓掌祝贺……她对得起这种尊重。

  现在追星的80后、90后,也许已经淡忘了这位老艺术家的身影,但是,有一种精神,迫切需要继承,如果以角色来定义的话,就叫“永远的李双双”。 唐爱明

发表于 2012-6-30 15: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25 10:12 , Processed in 0.1062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