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6|回复: 0

中国好声音选手疑炒作引各方热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9 17: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克隽逸

郑虹

徐海星

黄勇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肤色黝黑、打扮时尚,甚至有着一些野性的彝族女孩吉克隽逸一直以来人气颇旺,吉克隽逸强调自己是大山走出的孩子,讲述过妈妈坐三天三夜火车去看她的故事。可这次,轮到她被神通广大的网友“揭底”。



  吉克隽逸参加“快女”选秀的视频很快在网上开始流行,原来她以前叫王隽逸,与现在时尚的外表还有差距,白白的皮肤与她所说的“天然黑”有着明显差异。随后又被网友发现,她不但是美空网的VIP,长期驻唱酒吧,随便一身行头就价值近5万元,男朋友更是京城某夜店老板。

  纵观“好声音”,吉克隽逸并不是第一个“有故事”的人。黄勇说自己是小美甲店老板,其实是签约歌手;邹宏宇说自己是农民,被网友指是“富二代”;郑虹坦承自闭,却被找出浓妆艳抹欢快参加娱乐节目的照片;当然最令观众记忆深刻的是“反差”极大的徐海星[微博],悲情故事说得太多,也因此早早憾别“好声音”的舞台。

  明明是比唱歌,为何出现这么多“好故事”,本报记者特约娱乐策划人、传媒学博士,一起剖析一下“好故事”。

  正方:“炒作”没有对错,只是要把握底线

  《中国好声音》虽然宣传是一档音乐评论节目,但其实还是一档选秀真人秀,说到底它是综艺娱乐节目。既然是娱乐节目,总是伴随着炒作前行就不奇怪,更不能绝对地说这种选手在舞台上讲述悲情故事的方式,是对还是错,不是有句话吗,“认真你就输了”。

  作为商业选秀,每一方的利益都体现在各个角落。首先对于节目制作方和播出平台来说,选手曝出的负面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节目的持续关注度,对选手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甚至不排除他们本人帮炒的可能性。以选秀类节目发展的方式来看,选手就像“棋子”,肯定有人充当负面角色,有人充当正面的角色,这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高关注度让节目方获益匪浅。

  但对于选手来说,就看你怎样去把握和定位,利用好一个平台展示自己无可厚非,讲悲情故事博出位也是一种必要的措施,关键在于“手段的高明”,那种糊弄观众感情的做法,一旦被曝光,对选手,尤其是新人来说影响是可怕的,所以这个“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在最火的时候,如何巧妙保持高曝光率也是一种技巧。

  对于观众来说,特别用心地投入感情,为你的故事流泪,结果发现自己只是被利用,被欺骗,这种伤心和愤怒会直接反馈在对选手的印象中,整个形象在大家的心目中轰然坍塌,甚至荡然无存。这在观众或者媒体有投票权的比赛中,显然是棋臭一招。但如果等节目结束许久,真相才被揭穿,那时候对观众来说,只是一则感觉平淡的新闻和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作者:舞美师[微博] 微博红人、网络爆料人)

  中立:选手故事,有悲情更要激情

  轰轰烈烈的《中国好声音》即将落下帷幕,似乎更多的人还在沉迷于选手身上的“中国好故事”,而那些“好故事”最大的看点就是:苦情,悲情,哭诉。每个选手似乎都是讲述那段买不起四袋苹果的时光岁月,而忽略或者干脆直接剪切掉了买得起苹果四代的耀眼时刻。

  选手的故意卖弄是选秀节目的本质。我们常常在选秀节目中看到选手的哭诉:单身家庭,从小吃了不少苦,没有钱学习音乐等悲情故事,但根本听不到他们最为励志的一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想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为了得到同情分。像徐海星为父亲而歌,把刘欢老师的泪腺直接切开,但事实上,她在《花儿朵朵》的比赛现场,也说过类似的话。

  观众的真实渴求被深挖,导致节目故事化。选手最为个性独特的幕后故事,观众内心深处最本真渴求的“真善美”被挖掘和释放,彻底被故事美打动心灵,而忽略掉了好声音。而网络上真真假假的热炒大多是刻意为之。节目组按照之前被剧透的思路,最后两期自己直接放水,炒作和营销也做到了极致。

  真正的选秀比赛,除了有选手本身的实力外。我们需要看到的不是悲情,而是这些选手如何成长,如何励志,现在的生活如何?不能为了节目的收视而放弃美好,其实,生活可以更美的,比赛也一样。

  (作者:抚摸三下 娱乐名博博主、娱乐评论人)

  反方:

  观众早该补上“质疑精神”这一课

  痛说家史,博取同情,是国内选秀节目的惯用伎俩,《中国好声音》也不能免俗,而且这种处理方式在初期还取得不小成功,具体表现就是徐海星的哽咽哭诉,让刘欢在摄像机前哭成泪人,连带电视机跟前许多观众跟着抹泪。但后期,电视台只表现苦滥情的处理套路,接受到越来越大的质疑,事件高潮就是四强争夺战中,99家媒体作为公众情绪的代表,仅仅给徐海星投出了28张民意选票。

  回看整个事件,我认为首先不能恨选手,因为节目传递内容,电视台享有决策权,这其中不乏有些故事甚至事先排练过。其实“好声音”的原版“The Voice”就没有把选手悲情身世放在第一位,纯粹引进外国版权,就应该尊重原创。从国民近年消费需求的变化就能看出,中国人已从追逐粗制仿造山寨产品,逐渐转向把正品、诚信放在第一位,噱头太过花俏带来的厌恶感,甚至可能抹杀节目原本具有的水平和品质。

  此外,事件中,我更欣赏网友表现出的质疑精神,“与同伴讨论问题,有胆量老师”是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知名学府的选才标准,相对“喂什么吃什么”的乖巧,他们更看重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独立性。“好声音”让中国观众集体爆发质疑精神,让全民享受到追求真相的快感,核实真伪,去伪存真,摒弃滥情的廉价审美,中国观众早该补上这一课了,只有这样对节目审美重新调整,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水平才能提高,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车轮才能强劲有力。

  (作者:林白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电视节目主持人、电台DJ、网络VJ)

  “好声音”还是听声音吧!

  今年,确实没有任何一档音乐类节目能媲美《中国好声音》的魅力,它让观众“疯”了,并且无可自拔。围绕它的任何事情,都能成为新闻。但慢慢地,很多观众发现《中国好声音》成了“中国好故事”,听闻选手们的悲情遭遇,让这个选声音的舞台上泪水涟涟。然而高调“秀悲情”总是伴随着网友乐此不疲的曝真相。于是又有观众质疑,怎么变成了“中国好演技”。

  网络时代是“可怕”的,一切谎言都将无处遁形。事实证明,很多将自己包装完美的“神”,都逃不掉下神坛的命运。这个时候,入戏最深的观众是最大的受伤害者,大家忘了这是一档节目,难以抽离被欺骗的事实。不是有那句“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吗?”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来听好声音的初衷。就像嗓音条件不错的徐海星,能让导师们为她转身,实力不可否认,但经过这些事情,唱歌实力倒被忽略,言谈品行上升为观众最看重的方面。

  对此,心理专家杜翠红就表示:“负面新闻对观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大。承认选手的实力和感觉被‘愚弄’并不矛盾。每个人都有爱屋及乌的一面,希望歌声美的人也是各方面都完美的人。大众的‘窥私欲’或者八卦心理,会想了解选手的另一面,可是如果舞台言谈与实际落差太大,这种情绪会投射到对歌手的声音实力认可中,影响判断。”所以,既然是评判“好声音”的平台,那就好好唱歌吧,那些悲情故事,观众其实不需要。

  本报记者 解晨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27 02:45 , Processed in 0.1049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