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3|回复: 2

李安新片国内口碑:技术为内容锦上添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7 10: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4D、3K、120帧/秒,这三组数字正随着即将上映的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传进大众耳中。当一种全新的事物出现时,参照体系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评判两极化,李安领先了世界影坛20年的这一崭新的技术,也受到了同样的遭遇。此前该片在北美首映后,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一些尖锐的质疑尤其吸引眼球。不过,在11月6日的北京首映日里,国内绝大部分首批观众都选择坚定支持李安的技术革新,并在观影后以大量高分评价刷爆微博朋友圈。但也有个别观众直言剧情稍显平淡,亦或者对于新的观影效果还需要一定适应时间。

  为真实呈现国内首批观众的观影感受,小浪特地走访了拥有3D、4K、120帧/秒放映厅的博纳影城悠唐店,询问了前来观影的导演、演员、影评人和普通影迷的感受,并搜集整理了首批网络口碑。不吹不黑,各位观众盆友们可据此自行调整观影预期。如几位影迷向小浪表达的那样,李安探索的究竟是不是未来的正确方向,目前我们无法得知,但毕竟这样的观影体验难得一遇,试试看总是没错的。

  [总体好评]

  银幕仿佛变成一扇窗,技术为内容锦上添花

  电影人程青松(看片前现场受访):我坐在第二排,一点不晕,身临其境,银幕就好像是一个我需要找掩体的地方,战争场面跟别的都不一样,挺刺激的。李安是一位非常有耐心、非常沉着的导演,他耐心地完成了一个需要耐心去看的电影。之前美国评价不是很好,但目前大家的朋友圈评价都很高,如果好看的话,过几天去台北还要再看一遍。李安导演我个人认为是目前华人里取得成就最高的,得过两次金狮奖,两次金熊奖,还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他还没有放弃借助新技术来探索,我觉得他非常有勇气,冲着这份勇气我来支持他。

  青年导演兰波(看片前现场受访):我来学习一种新语法,现在有没有新语法还不知道,主要来看看新形态。原著小说我看过,相比美国保守主义,我想看看李安能不能拍出一些新意来。因为以前伊斯特伍德拍过《美国狙击手》,对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也有一定影响力,但中国观众并不熟悉这个背景。电影永远是艺术形态和技术手段的结合体,特效进步的话都要肯定,但不一定做得好不好看,总之先要有尝试的可能性。

  演员徐璐(看片后现场受访):内容和技术两个都有,技术摆在大家眼前了,内容也很棒,很感动。

  微博@方君荐电影:高速运动流畅精准,视觉元素丰富绝伦,银幕仿佛变成了一扇窗户而不是一个放映设备,就像任意门一样通往另一个世界,太华丽太惊人了!

  微博@电影调侃师:120帧 4K 3D的效果确实很惊艳,影片很细腻,慢慢渗透到你的内心,镜头的代入感很强,对伊拉克平民家中小男孩的眼神印象特别深刻,能让你感受到战争给下一代带去了什么。

  豆瓣@法兰西胶片:抛弃了一部分技法,甚至用上了初学者的俗套,为了让位给120帧+4K+3D的技术,让技术纳入主题的一部分,这是它最大的争议。之于我而言,它创造的最大快感是,我们这么仔细并且成功的观察到一个孤独、惶恐的人,并且付出了同情,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与我为敌。

  豆瓣@张未来:相比《少年派》,李安这次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估摸着是为了4K120帧的新技术让路。但是画面细节是如此清晰生动,让银幕中人呼吸可闻。这样观影的恐怖之处在于,画面给你造成的浸染,令你的情绪流露变成了纯粹的生理反应。你还来不及做出思考,就已经泪流满面。肉体在哭,却与大脑无关。

  豆瓣@SqualL:革命性的视觉技术背后,是一如既往李安式的细腻内敛的叙事风格,故事格局略显局促与平淡,但却直击人心。火爆酷炫的场面虽然不多,却仍然让人感受到战争和残酷和主人公内心的波澜。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在于能力的强大,而是在于他所作出的选择。

  豆瓣@小鱼:李安用自己深沉的东方哲学,拍了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过了知天命年纪的安叔更加平和却也锐利,看着安叔在台上说,电影是他的梦他的信仰,他挑战新技术只是为了让梦更清晰,瞬间泪奔。见过那么多导演,只有李安说电影是信仰,我才信。

  朋友圈@易东东:没看片前,片方介绍是“静水深流、回味悠长”。结果,看下来,一直觉得情绪很饱满,最后还流泪了,看完半小时心情才慢慢平复。这明明很商业很主流嘛!新技术的应用,确实需要适应,但不至于像外媒所说的非常不适。两场戏印象很深,一是大兵们排队在门口等悍马来接他们去中场表演;二是战争戏。“沉浸式”体验,我们值得拥有……

  朋友圈@梦依:真的比普通2D版本清晰明亮很多,感觉像是近视眼患者,第一次带上高度眼镜的那种神清气爽,很多细节被无限放大,作为观众就像跟主角做了一场梦。从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到人生鼎沸的橄榄球场,男主角心中对于战争的伤痛挣扎依然存在,但生命中总有更重要的意义需要探索,比如互相守护的兄弟情谊,比如因果轮回和人生的使命感。推荐一定要看120帧版本,这才是对这部影片的最好呈现。

  朋友圈@川:所谓漫长的中场休息,就是一场虚情假意的嘘寒问暖。美国人民隔岸观火窥探战士和战争,把战争臆想成杀人游戏,枪支实践,ZF利益,亦或者上升到美国精神,英雄主义,把战士当成展示品。但正如同120帧的功能性一样,那是战士们赤裸裸血淋淋的生活真相。这些不被理解的士兵被送去伊拉克的时候,他们就自成一国,从此别人再也无法平等地进入他们的人生。

  朋友圈@海海:安叔果然不忽悠,120帧是一个新世界,很特别的电影体验——像进入主角的大脑里看他所看、想他所想、感他所感……信息量爆炸,从头到尾不太敢眨眼。但也不全关乎帧数,是一整套镜头语言和表演方式的变化,主题却还是李安式的理性与感性、纯真和世故、政治正确与不正确……且消化呢~这堂电影课,我给120分!

  豆瓣@隐:一个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战争实在太大了,没有谁能说清楚它是怎么回事,电影集中在一天之内信息量集中爆炸,可看下来思考一番,到底谁对谁错?每个人似乎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试图去理解这场战争,有人装作在乎,也有人毫不在意。

  微博@何小沁:技术太过出挑,以至于以往口碑相对淡化了内容部分,李安的叙事功力一如既往沉稳扎实,无论见微知著的宏大命题,行云流水的空间转换,还是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恰到好处的情绪渲染,包括对演员表演前所未有的考验,都处理得无可挑剔。

  朋友圈@不夜鱼:水泥管里的生死搏杀,那个被林恩割喉的伊拉克人弥留的最后一刻,伸手指向上空,眼神望向摄影机,他看到了什么?那一刻,坐在银幕前的我缩了一下,似乎不知觉间,成了一起杀戮的同谋。甚至,是指使者。120帧,4K,3D。叠加之后产生的画面,像是家电商场的顶配彩电试机。明媚亮丽,纤毫毕现。 却显得不那么真实。 或者,是一种人造真实。 看完全片,也终于理解李安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新技术。是试验,其实,也是一种反讽。关乎真实,和你被灌输的真实。这两者,绝对不是一个东西。搞了这么大动静,不过是想告诉你,眼见为虚。而主题,其实还是他一以贯之的自我寻找和自我发现。

  [技术存疑]

  清晰度过高需一定适应时间,个别镜头违背追求真实初衷

  管虎导演(看片后现场受访):技术没什么特别的,清晰度会高一点吧,以前的画面相对粗糙,这个太确定了。任何新技术都要有一定适应时间,3D一开始也要适应。

  豆瓣@Xastle:李安想做的是重现卢米埃兄弟创造《火车进站》时给观众带来的感受,也因为是“第一次”,所以舍弃了一贯理想化的镜头。真实感以及几处深景深内容量过多确实造成一种“出戏”的感觉。闪回对处理男主角和各个角色的关系还是有很大好处,可却违背了导演想营造真实感的初衷。

  豆瓣@赛珞璐:作为一个被技术驱动的项目很难评价,这意味着要被评价的已经不再是电影的现在,而是电影的未来。对这种更具情感渲染力、更危险的技术,我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感性上享受的同时理性上更倾向于拒绝。

  [剧情遗憾]

  剧本散乱不够圆滑,情感冲击有隔靴搔痒之感

  豆瓣@小鸭子:整体散乱,看着要批判了,最后又唱起主旋律。120帧会有种弹跳感,演员激烈情绪的感染力变得很强,比如哭,愤怒。剧本相当不圆滑,人物常常毫无理由地做出奇怪的事,恍如一群姨妈期少女。不敢相信是李安的故事。


  豆瓣@翻滚吧!蛋堡:并没有感觉到大家说的真实与沉侵式观影体验,除了中场秀和战争场面两场戏,整个故事也不适合用高帧的技术呈现,大量的闪回镜头都用简单粗暴的剪辑方式也很无语。抛开技术层面,故事太过平庸,主要还是围绕军人回归现实生活后的疑惑思绪,达不到反战的高度。

  豆瓣@芥末蘸酱:李安这些年执着于技术,着了魔似的推进其发展,这种创新精神的确是要承认,但他的表达实实在在是在倒退的,少年派时其实就已经暴露这个问题了,这次的创作相当保守,已经没法像他以前一样直击红心了,这其实和它的技术挺割裂的。

  豆瓣@我是一只小小李:视觉上的高清晰度并没能挽救内容上的苍白。战争带来的情感冲击始终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即使有对于亲情、战友情的描绘,作为观众也始终感觉没有触动。对于李安、对于120帧,都还是有更高期待的,想象一下如果少年派使用了120帧的拍摄技术,绝对会是影史革命性作品。

  (何小沁/文 陈植/视频)
发表于 2016-11-7 14: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5_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20: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5-1-12 17:27 , Processed in 0.12625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