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陈一鸣 发自北京
2008年8月30日夜,长沙。大校李洋正和朋友一起吃饭,忽然间无数电话涌来,祝贺他荣升。李洋挺纳闷:“今天不是愚人节啊,谁在开玩笑呢?”朋友们说,王宝强都在电视上隆重宣布了,那还能有假吗?
原来那天中午李洋身着便装,王宝强左看右看不习惯,问:“李老师今天怎么没穿军装?”导演康红雷在一旁开玩笑说,李老师荣升少将了,现在还不好意思换装,过两天就换了。王宝强信以为真。当夜,第七届金鹰奖颁奖晚会全国直播,擒获两只金鹰的王宝强激动地感谢演艺生涯中遇到的每一个贵人——李杨、冯小刚、柳云龙、康洪雷、徐帆、兰小龙……还有“李洋少将”,于是就有了开头一幕。
第二天李洋一见王宝强就板着脸说,你给我惹祸了!王宝强再次信以为真,满脸歉意地问,哎呦严重吗?李洋忍不住笑了。王宝强这才松弛下来,笑出一口白牙。
现在李洋仍是大校。不过这位大校不带兵,他是全军影视剧制作业务主管,国内影视界称之为军事题材电视剧的CEO。导演康洪雷说,“经他染指的军事题材作品,大多红遍大江南北。”近几年军事题材电视剧在黄金时间占了很高比例,且每年都有一部戏成为焦点——2004年《历史的天空》,2005年《亮剑》,2006年《暗算》,2007年、2008年《士兵突击》年……举凡军事题材电视剧,或多或少都与李洋有关。有的戏李洋只把握“大政方针”;有些戏他介入得非常具体,诸如用哪个导演,用哪个演员,在哪个平台播出,为一部剧作设定灵魂、风格等等。
原本地位与农业、少儿题材相当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占领荧屏,绝非顺其自然的结果,这背后有着强大的策划与操控,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操盘者和实践者就是大校李洋。
军方的零成本操作
“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大热,军方基本上是零成本操作,模式是资源和资本的合作。”李洋说。资本,通俗地说就是钱;资源,指的是以来自军队的主创人力和物力。
李洋刚接手主管军事题材电视剧时,军事剧只能凭着主旋律身份,央视投资,央视收购,央视播出。有朋友曾说,你们离开中央台活不了。李洋心有不服,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忍不住说了句“我们不一定非要在央视一棵树上吊死”。央视的朋友打电话问他,你不想跟央视玩了?李洋不置可否,暗中开始布局,抓了几个项目。
首先开花结果的是《历史的天空》,2004年,这部电视剧拿到了当年的收视冠军,成为当年美誉度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
《历史的天空》的主人公“姜大牙”,在小说中原本叫“梁大牙”,是位豪气与匪气兼有的草根出身的军人。电视剧完成制作时,一位老首长的夫人提出,“梁大牙”与已故老首长的绰号相同,有些误会,不同意播出。一时间,投资方手持合同找不到执行者,那段时间这部戏一度成了弃儿,最后李洋接下了这个难题。他给制片人建议,还是要面对老人家把事实说清楚,寻找解决办法,最后把“梁大牙”改成“姜大牙”,并重新配音,请老人家一起欣赏。“革命老人都很善良、正直、通情达理,关键是要去面对他们,倾听他们的意见,沟通好了就可以了。”《历史的天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李洋审时度势,他跟制片人商量不走央视,要开辟第二战场。
刚好,2004年广电总局一纸文件,把公安剧、涉案剧等让人心生不安的题材打出黄金时段,空白市场就留给了军事题材。《历史的天空》证明,军事题材电视剧不仅收视率有保障,而且出口也不只央视一家,那之后,嗅觉灵敏的资本如井喷般涌来,到现在已经达到了每年两个多亿。
另一部成功玩转资本和资源的戏是《幸福像花儿一样》,一部反映和平时期军人生活的电视剧。阳刚是军事题材永远的主题,李洋觉得,偶尔来点风花雪月或有奇效。
《幸福像花儿一样》从中篇小说改成剧本花了近3年时间,原来跟李洋合作的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有点沉不住气了,他们说南京的新世界中心大厦都盖完了,一个剧本怎么就拿不出来呢?李洋对那位朋友说,文化工程和码砖头不一样,这东西就得慢慢酝酿,底子打好了才敢起跑。
导演高希希对《幸福像花儿一样》的理解是“简单、透明、干净、阳光、健康、向上的纯真年代”,与李洋一拍即合。在南京出差时,李洋和张谦偶然看了电视剧《玉观音》,孙俪让她眼前一亮,于是《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女一号也定了。
万事俱备之时,南京那家公司却绷不住劲,选择了退出,北京的一家公司接手了这部戏。2005年,《幸福像花儿一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让李洋骄傲的是,该剧玩了一次“期货”。电视剧尚未开拍,各个电视台都来疯抢,投资方没投多少钱,用电视台的预购款就把戏拍出来了。央视的朋友给李洋打了两次电话求购《幸福像花儿一样》;李洋说对不起,没开拍就已经卖了。
军事题材电视剧原来的年产量不足百集,2009年达到了六七百集。现在全国全年电视剧制作总量在14000集左右,军事题材电视剧所占份额不高,但其收益却显而易见。
军事题材电视剧大放异彩,军队的文艺系统自然纷纷跟进,地方的文艺主管机构也纷纷循踪而至。据《解放军报》高级编辑、军事题材电视剧研究专家陈先义透露,几位省委书记亲自出面到军队来寻找创作力量,试图用电视剧为本省宣传造势。李洋自然在被追逐之列。
尚未播出就被炒得火热的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是李洋成功整合资本和资源的又一案例。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北省准备抓几部电视剧,选题包括西柏坡会议、晋察冀边区等等,董存瑞排在最后一个。李洋受邀发言,他认为这些项目中只有董存瑞具有可操作性——河北籍演员王宝强扮演河北籍英雄董存瑞,想象一下,王宝强举着炸药包的海报挂到首都机场,有多少人会停下脚步?“宝强的工作我来做,这个事就成了。”李洋说。王宝强不仅来了,还把父亲带来了,在电视剧中,王宝强的父亲将扮演董存瑞的父亲,是个没有台词的配角。
让“二老”满意
资本和资源早就存在,如何才能让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呢?
李洋的想法是,军事题材电视剧,要想法儿让“二老”——老同志和老百姓都满意。
《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李洋接手管理军队电视剧的第一个作业。审查过程中有意见认为,孙海英扮演的军人石光荣疯疯癫癫,打完仗还是组织给他挑老婆,这是对老前辈的丑化。李洋的做法是假装不了解负面意见,暗中提醒制作方争取老前辈的首肯,准备好稿件,一有风吹草动马上见报。后来这部戏红透半边天,老前辈和老百姓都点了头,李洋才松了口气。《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贡献在于开启了军事题材电视剧一个以人物为中心的时代,人们都记住了石光荣。受此启发,后来的电视剧又陆续塑造了姜大牙、李云龙、许三多、顺溜……
对于李洋来说,最能体现“让二老满意”这一操作思路的剧作是《亮剑》。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察觉,《亮剑》全都是棉袄戏,说话全都是哈气。原因在于,整个戏都是冬天拍的,电视剧改编权很快就要到期,剧组不得不抢时间。
《亮剑》剧本江奇涛早就写好了,没人敢投资。小说作者都梁着急了,想要把行将到期的电视剧改编权收回卖给别人。
海润影视公司来咨询,李洋说要拍,但必须把后5集剪掉。那5集讲的都是1949年之后李云龙走麦城的故事,生不如死,甚至要自杀。资本是理性的,剪就剪。原作者都梁对此有意见,他说后5集剪掉就剩半部《亮剑》了。
李洋对都梁说,咱们暂且换位思考,现在你是投资者,咱们不讨论艺术、技术,我告诉你,最坏的结果是,由于后5集的存在,整部戏无法播出。好一点的结果是,后5集剪掉,钱白花,但整部戏保住了,你怎么办?都梁哽住了。李洋接着说,“文革”题材还属于“禁区”,进去可以,却难以出来。政策风险是不能不考虑的。你看到的只是水上桥,我说的是水中桥。都梁说,那我明白了。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央视请李洋推荐一部好戏。李洋力荐《亮剑》,但条件是“审查从宽,埋单从厚”。央视表态,不惜成本把《亮剑》拿下。
当李洋向《亮剑》的制作方海润公司表达了央视的想法,海润公司说《亮剑》已经卖出去了,地方台的钱都收了。退钱麻烦一点,但只要价钱合适,也不是不可以考虑。
最终,央视以每集65万元的价格拿下《亮剑》的首播权。接下来的二轮市场,各地方台仍然疯抢。到现在为止,《亮剑》在江西、重庆等地方台的重播竟多达二十多次。几年过去了,《亮剑》的第三轮播放版权卖出了二十余万的高价,可谓回报丰厚。都梁的小说也借东风再版,电视剧最火的时候,每天印刷厂要付印5000册,供不应求。
现在军事题材电视剧进入了成熟类型化发展阶段,李洋将其分为“重大历史题材”、“现实题材”、“战争传奇”、“谍战”等。其中最特殊的类型就是“红色经典翻拍”——《林海雪原》、《英雄虎胆》、《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杜鹃山》、《洪湖赤卫队》……
《士兵突击》红得没道理
2007、2008两年,李洋和他的同行们最骄傲的作品就是《士兵突击》。“《士兵突击》纯粹是我们军界自己操盘做出来的。动机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对得起我们内心的某种热度。”李洋说。换言之,《士兵突击》不是“玩转二资”、“服务二老”的最佳案例,而是创作者个体艺术判断力和创造力的直接产物。
李洋曾在成都军区挂职一年,担任团政委。那一年他的背心都是松松垮垮的,原因是勤务兵手劲太大,正常背心经不起他们一搓。李洋说,以后我自己洗衣服,勤务兵立正回答:“报告首长,这是我的职责!”李洋不好制止,就只能穿宽大无比的背心。而一旦上了球场,那些年轻的士兵5分钟之后就会忘记李洋的首长身份,专门把他当薄弱环节进行突击。“离开部队本来有个告别仪式,两千多个士兵在营区门口两侧列队,我要从营房通过士兵的走廊走出营地。我肯定经受不住那种场面,就半夜离开了。我很怀念那个年代,推动《士兵突击》的动力来自那一年带兵的经历。”李洋说。
《士兵突击》原名《爱尔纳突击》,剧本被央视买断,准备用600万拍出来。央视后来因种种原因放弃了。
老友张谦找到李洋,商量要不要把《士兵突击》剧本买过来拍。洋溢其中的士兵精神勾起了李洋的军营记忆,他觉得兰小龙的这个本子文学性很强,随便一翻就像一部小说,但完全不具备市场卖点。
在京西的一家咖啡馆里,李洋跟张谦说,我判断这部戏没有盈利空间,你能做到不亏,还是小亏、中亏或者是大亏?
张谦说,融来的资金是1200万,保本没问题,弄好了还有一点利润。“对军营生活的特殊情感冲撞着我们,我们决定玩一把。”李洋说。
导演康洪雷以“人人都是许三多”这个论断打动了李洋和张谦。导演有了,可离开机还剩半个月,男一号许三多仍然没有着落,选来选去都是城市面孔。
“那天我在办公室窗台边坐着发呆,不知为什么就想到了《天下无贼》中的傻根,我觉得他最适合演许三多。张谦、康洪雷、兰小龙都深表怀疑。”李洋说。
傻根王宝强来了,李洋问他,你家里人有没有人当过兵?王宝强说,我爸爸在天津当过两年兵。李洋说,那你演你爸爸就可以了。王宝强穿上军装在院子里跑了一圈,所有人都不说话了,活脱脱一个许三多。
《士兵突击》拍摄过程中,李洋去央视打探情况。央视朋友说,男演员不是大腕儿,女演员压根就没有,你这个戏看什么呀?片子剪完之后,李洋又给央视送了片花儿,结果是杳无音讯。李洋跟张谦说,只能硬趟省市台了。
2006年12月24日平安夜,《士兵突击》在陕西地面台首播,李洋在博客上写道——平安夜我们发起总攻。2007年《士兵突击》全年飘红,2008年继续热播,现在《士兵突击》中所有的士兵都成了腕儿。
五角大楼设在好莱坞的专门机构
陈先义认为,当代社会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视剧一样深入人心。中国电视剧从“大辫子”(宫廷戏)、“泪珠子”(苦情戏)发展到今天的“枪杆子”(军事题材电视剧),无论如何是一种进步。
有趣的是,军事题材电视剧墙里开花,墙外也香。陈先义透露,现在美国很多战略研究机构开始关注中国军戏,以此研究中国民众心理,军人心态。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也曾组织官兵观看《士兵突击》,以此直观了解中国军人同行的职业状态、精神状态、团队意识。
李洋则坦然自承,他主持策划的军事题材电视剧经常有意识地植入国防理念,绝非纯艺术的象牙塔;而其“植入”手法,相当一部分习自美国。“我想,中国对好莱坞战争影片的研究,我时间最长,掌握的资料最全。”李洋说。“美国没有八一厂,但五角大楼在洛杉矶设有专门机构,军方派出类似于我这种身份的人跟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打交道。如果最近海军士气低迷,或者社会各界对海军产生了一些负面看法,这些人马上就告知制片公司,如果他们拍摄海军题材电影,军方将给予无偿支持,航母归你用,飞机归你用,士兵给你当群众演员。美国用这种方式放大美军的实力。全世界的观众看了都会觉得美国人了不起,可千万别和他们斗。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李洋说。
2002年李洋参与启动电视剧《DA师》的创作时,美国第一支数字化师刚刚宣布成立。《DA师》播出后,一位朋友一脸坏笑地跟李洋说,你这儿军人都开宝马、泡美妞、住洋楼,还数字化。这哪里是中国军人的生活,你这完全是用荒诞片恶心我。
李洋对这位朋友说,你也是部队大院出身,你也当过兵,别人不理解你应该理解。我们耽搁了那么多时间,实力距离越来越大,我用艺术手段创造一支荧屏上的虚拟军队,我们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又有何不可?
几年后中国军队开始数字化进程。
陈先义说,2008年,八一厂制作的《战争目光》刚一播完,美国某网站上立即发生了两种不同意见的“网上论剑”。一种意见认为:艺术表现的是实践,中国军队已具备了相当高级别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艺术就是艺术,这肯定是一种假想的东西。双方的激烈交锋持续了很长时间,其中一方的代表人物还是美国国务院智囊机构的高级专家。
不仅要超现实,还要偶像化。李洋认为,军队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传统可以继承,但电视剧中没必要表现军人种菜养猪。军人不再是距离现实生活遥远的傻大兵或被抽象了的模范人物,而是自己的孩子,是最漂亮的孩子,把国家安全托付给他们大家可以放心。基于这个思路,表现陆军航空兵生活的电视剧《第五空间》中,将出现一批年轻的武装直升机飞行员,“主要演员全是85后,要酷、要帅,有点像《黑客帝国》。”李洋说。
在参与制作的诸多电视剧中,李洋最喜欢的是《历史的天空》:“我们的历史是带补丁的历史,我喜欢《历史的天空》的原因在于,天空是不能打补丁的。”在制作《我的团长我的团》时,李洋经常去云南,在墓碑林立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墓地前,他感到的是震撼和敬畏。电视剧中,不再刻意强调国共之分,他们是中国军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