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84|回复: 1

猜猜看东南亚神庙里供奉的中国人是谁?竟然是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4 17: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http://img.qihoo.com/qhimg/bbs_img/0_0/1/453/374/98bdbd.jpg]猜猜看东南亚神庙里供奉的中国人是谁?竟然是他…[/img]

[img=http://img.qihoo.com/qhimg/bbs_img/0_0/1/453/375/e4dde0.jpg]猜猜看东南亚神庙里供奉的中国人是谁?竟然是他…[/img]

[img=http://img.qihoo.com/qhimg/bbs_img/0_0/1/453/376/d6ca16.jpg]猜猜看东南亚神庙里供奉的中国人是谁?竟然是他…[/img]
按照传统的说法,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在内的东南亚地区旧称“南洋”,这些地区至今仍虔诚地供奉着一位“中国神灵”,他就是明成祖时代的大太监、著名航海家——郑和。
为了宣扬大明的国威,明成祖朱棣,曾派“特使”——三保太监郑和,下南洋访问各国。郑和的船队必须绕道马来亚半岛的“马六甲”,这个海上要冲好被当作了货运的“中转站”。当地人为尽地主之谊,便大兴土木,安顿远方贵宾。迄今,那里还遗存着两口水井,和一部分残留的古建筑。
据说,郑和挖地建井取水,带给当地人新鲜的知识。从建筑遗址看,郑和居住过的房子,都是以中国建筑形式设计的,这种建筑风格,影响了马六甲地区的建筑结构,除了民居之外,寺庙、伊斯兰教礼拜堂也深深地受中国建筑风格的影响。目前,马六甲地区还保留着郑和官邸前殿建筑的模式,而且供奉“三保太监”的塑像让信众膜拜。南洋一带的民间之习俗,与郑和有密切关连的不胜其数,可见,郑和对南洋一带的文化、风俗、习惯的深远影响。比如,如西马东海岸“丁嘉楼”地区、马来村内供奉的“三保公庙”,东马古晋还有一条“郑和统帅路”。
郑和,云南人,也就是所谓“三保太监”。史书记载:“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明史·郑和传》里说:“永乐三年(1403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域,以次遍历诸国。”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240艘海船、27400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史料记载:“(郑和)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
想远航天下,必须有雄厚的国力后盾和技术支持,据《明史·兵志》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朝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百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了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郑和下南洋,四次停留马六甲,根据马六甲三宝山地区现存的“三保庙”、“三保井”,以及多处废墟足以证明,郑和在当地民众信中的崇高地位。据说,“三保太监”当年的客居之处,已被后人改为“三保庙”,而且以香烛来供奉。日久年深,郑和被改头换面,当作了一位护佑四方的神灵。除了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存有郑和古迹外,印尼的爪哇、苏门答腊等地,也有类似的香火云集之处,尤其是爪哇岛北岸,竟然有四处郑和船队靠岸的遗址。“三保垄”目前已是繁华的商港,此外,还有著名的“三保洞”、“三保井”。“三保洞”里有郑和的塑像及一位葬身三保垄的舵手。
据清康熙《江宁县志》记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忠云。宣德初,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阴兄之子义,世袭锦衣千户,后遂袝焉。”如果一人有两处墓,可能一为衣冠冢,一为真身墓。毕竟只有真身埋葬之处才称为“墓”,而埋葬衣冠的地方,只能称为“冢”。弘觉寺塔恰好位于《江宁县志》记载“牛首山西麓”,这足以证明,县志对郑和墓的记载更可靠。
发表于 2011-4-30 13: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15 06:36 , Processed in 0.0898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