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57|回复: 0

司马懿之死结束《三国》 引领电视剧大片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9 00: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讯(记者周南焱)已经“霸占”一个半月晚间黄金时段的95集电视连续剧《三国》今晚将在安徽、江苏、天津、重庆四大卫视播出大结局。播出以来,新《三国》收视率一直位于四家卫视同时段第一。尽管在收官之时该剧遭遇了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但在江苏、安徽、天津、重庆四大卫视的平均收视率分别达到 1.3%、1.1%、0.8%和0.5%的不俗成绩。新《三国》将以司马懿之死作为全剧结尾,后事不再叙述。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相继死后,还用了十来回书说三国归晋的故事,老版电视剧中也留下了6至7集的戏份。其实这段将近30年的时空中并无多少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因此新《三国》截断浊流,司马懿之死就是全剧结尾。剧中司马懿设计骗过曹爽,从而为司马氏彻底夺得实权,但他也因玩弄权术而害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静姝。到静姝坟前凭吊之时,司马懿感叹自己追求功名的经历,回去后即病故。之后蜀汉和东吴的政治走向一塌糊涂,而司马氏再度上演禅让好戏,篡夺曹魏政权。英雄与时势不再,新《三国》省却表述后事反而更为利落。

  新《三国》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剧开始进入大片时代。和电影大片相似,“知名导演、明星阵容、高投资加高科技”的组合是大众对“电视大片”的要求。新《三国》高达1.15亿元的制作费用够得上“大片”级别。此外,耗资1.18亿元的新版《红楼梦》已杀青,而尚在拍摄中的新版《水浒》和新版《西游记》同样造价不菲。当然,第一个吃螃蟹的遭受的非议也多,新《三国》从一开播,各种争议就没停歇—— 台词穿越、为曹操翻案、演员雷人、貂蝉太胖、张飞有小酒窝、关羽之死太囧等。还有一些网友热衷于给《三国》“挑刺”,找到不少穿帮镜头,比如镜头中出现矿泉水瓶,四帧的画面里出现直升机,画面左下角的镜头里有塑料袋,画面定格放大看到战马上的英文标记等。据悉,制片人杨晓明并不否认这些错误,并表示正在抓紧修补,到新《三国》二轮播出的时候,这些漏洞保证都不会再出现。RJ233

  剧评

  有小机巧缺大智慧

  周南焱

  热播一时的新《三国》今晚将画上句号,与之相关的争议仍未尘埃落定。从开播伊始,批评这部电视剧的声音就未断过,但大多纠缠于台词、造型、演员表演上,或对场面特效及个别情节的改编深表不满。在这些方面,新《三国》“雷人”之处比比皆是,各种硬伤确实比较多。但如果以此否定该剧而看不到其改编的长处所在,就未免以偏概全了。全剧不乏精彩机巧的情节,只是在改编的当代性上仍然缺少一点智慧。

  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过度忠实于原著,虽然故事上没有太大异议,但主题流于陈旧而缺乏现代性。新《三国》的好处在于大胆刻画三国人物的心理情感世界,直接拎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故事主线,这是其改编的一大长处。剧中对曹操复杂性格的展现,尽管引起不同的争议,但在改编上却是可圈可点的。对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鲁肃等人的性格心理也有挖掘,演员表演优劣姑且不论,比起老版电视剧来要更有深度。

  原著小说曾被鲁迅批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类似表现人物的状况,在新《三国》里得到更合理的改编,刘备并不显得那么虚伪,孔明也并不像巫师。比如小说对刘备取西川的矛盾心理基本不提,而新剧中突出了他两难的处境,并巧妙地改编庞统之死的情节,使得刘备的心理转变更为自然。又如剧中对关羽华容道释放曹操、诸葛亮用兵过度谨慎的情节改编都有新的视角,使得人物更符合逻辑。小说中经常夸大一些情节,或辅以巫妖之术,比如说吕蒙因关羽索魂而死。而新《三国》破除了这类巫妖化的情节,改编得令人信服,这恰是该剧的独创之处。

  新《三国》在表现曹操、刘备等人心理性格上有所成就,但在女性角色刻画上则很失败。原著因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束缚,把女性基本上视为政治工具,貂蝉、二乔、孙尚香等无不如此。新《三国》虽然不再把女性当工具,并试图表现她们的心理情感,但落入了偶像剧俗常的套路。貂蝉跟吕布谈起了“姐弟恋”,小乔竟然放走了孔明,这类表现女性情感的情节除了招来观众骂声之外,实在没有一点高明之处。其实,对古代女性角色的现代改编,不仅新《三国》没有新意,其他诸多影视剧也少见成功。

  很多观众对新《三国》不忠实于原著颇多非议,殊不知《三国演义》虽为古典名著,但亦包含不少“毒素”。在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的文学性最差,而表现权谋之术却最突出,今天进行改编时需要“消毒”。新《三国》虽然在刻画人物性格上有新意,但在张权谋、耀武力方面跟以往的古装宫廷戏没有本质区别,看不到权谋和武力的悲剧。剧中对曹操、司马懿的权谋之术炫耀有余,而反思不足。当一部影视作品仍然停留于此,不能在艺术上有更高的层次,只能说这样的作品在大智慧上依然显得苍白。RJ233

  专访

  高希希:我们选择“贴地飞行”

  ■ 受访者 高希希(电视剧《三国》导演)

  □ 采访者 解玺璋(本报记者)

  长达95集的电视剧《三国》即将落幕,伴随着该剧的播出,一直争议不断。观众所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证实了一种说法,即电视剧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大众文化载体,它所承载的恰恰是社会大众的道德理想和寄托,就像历史上流传久远的古典文学名著一样。因此,名著改编也就具有了更多、更大的风险,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民意表达越来越强大的网络时代。《三国》播完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该剧导演高希希。在宽大、明亮的工作室里,他读着新的剧本等待记者的到来——

  《三国》所面对的,已非《三国演义》所面对

  □您的戏叫《三国》而不叫《三国演义》,是怎么考虑的?

  ■ 开始跟朱苏进老师(编剧)商量时就有一个概念,在创作原则上,就想把握一点:往《三国志》上靠,如果完全按照《三国演义》,我们就没必要拍了。我想,题材也好,人物也好,都放到一边,先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全部嚼碎,把它变成一个素材,我们重新来组装。我们想力争做到既不是《三国演义》,也不是《三国志》,而是一个剧。但首先只要跟三国有关,你就摆脱不了所谓“改编”,无论怎样做,都是在“改编”;其二,当时的步子还是小了一点,还是不敢完全背离大的理念,还是要尊重一些现在已经成为民间或观众意识中一部分、耳熟能详的东西。比如一些不是历史,但流传至今的故事,像三顾茅庐、诸葛亮的智慧等等。

  但我们又必须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先从曹操下手,真正的三国时代,我觉得还是从曹操刺董卓开始,所以,前三集基本是按照曹操的脉络进行的。既然是电视剧,就要努力解决人物的问题,如果人物不好看,故事的链条就形成不了。就像开播之初议论最多的“桃园三结义”被淡化处理的问题。本来都想去掉的,但是,没有的话传统观众很难接受,这样考虑还是保留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您觉得从现在来看究竟有些什么问题呢?

  ■不应该说是问题,我觉得更多的还是我们所面对的话题是不同的。它面对的还是宋明以来一直延续的、统治阶级所面对的话题。今天,从人物改造上来说,我的改编肯定要有当下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这个人文精神如果没有,那就不是简单的尊重不尊重原著的问题了,而尊重原著并不等于尊重历史。

  □您说的人文精神和现代理念,具体是指什么呢?

  ■ 比如曹操,我们今天来分析他,他一定是个贼吗?京剧里给他画了脸谱,我们也要给他画上脸谱吗?我觉得,评判一个历史人物,肯定要先看他对历史的贡献。从三国的情况看,贡献最大的应该是魏。对国家的统一、屯田富民等,曹操贡献无疑是最大的。最后三家归晋,如果没有曹操的基础,也很难实现。所以,我们不希望它还是一个《三国演义》简单翻版,我们希望它在视觉上、理念上,包括细节上,都有相对新的理念介入。

  网络时代的批评让人手忙脚乱

  □这个戏从一开始播,大家就争议不断;我记得《三国演义》当年播出时,一开始也是争议不断。这两次争论相隔将近二十年,您认为它们有什么区别或变化吗?

  ■ 质的区别就是时代在变化。那个时代相对封闭,电视都没有完全普及,城市里一家有一台电视已经很不错了。而且,那个时期的评论,也只有像您这种有话语权的,才有可能发表,有可能让观众看到;而现在这个时代完全不一样了,进入网络时代,评论非常随意。我最近也看了一些,这种随意性已经无法控制,任何一个点、一个细节都可以随意评论。所以我觉得这是两个时代面对的问题。面对现在参差不齐的评论,有时候你可能会慌手脚。这个时代的传媒已经达到无所不为的地步,连孩子也可以发表评论。我愿意,就可以贴上去,怎么着都行,这个真没办法。

  □给我的感觉是,当年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表演、导演的手法,或拿它跟历史对比,按《三国志》拍更好还是按《三国演义》拍更好啊之类的。这次给我的一个突出感觉,是大家对道德问题很关心,以前好像不太关心这个。

  ■ 他没法关心,没有这个话题。这是时代进步造成的话题,包括对职场、权谋等问题的讨论。我印象很深的是,石康有一篇文章,遭到了一堆“板砖”,也有一群赞扬。他说当年的老版和现在的《三国》都是中华民族的垃圾,民主进程走到今天,还这样尊崇守旧的“忠义”理念,本身就是我们民族的耻辱。这种话题在当年是不可能有的。

  曹操是个问题,但不止于曹操

  □是这样,很多问题都是到了新世纪以后,大家对民族传统有了更多的认识,加上这些年我们的社会道德问题比较突出,大家都在反思。这便牵扯到对曹操的评价,这次对曹操的评论中有很多都是从这个角度展开的。

  ■曹操采取了更极端的方式。

  □ 这个方式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可能不被认为是个问题,但今天,大家觉得是个问题。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些理念。这个理念可能在一些新人眼里是一直被批判的,认为很守旧。可是现在这个事儿又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了,大家在寻找道德资源时,发现我们的道德资源很贫乏,只能回过头去再找那些曾经被我们抛弃的东西。

  ■ 这恰恰也是我最近遇到的困惑,就是我们把曹操、刘备、孙权这种行为放在民族道德理念的框架内评判,其标准是什么?既然我们讨论到这个层面,必然要给观众一个讨论的平台。《三国》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其实,在戏里,也没有一定说曹操就是我们要推崇的人,我只是希望把他落地。落地以后,他的行为,包括他的行为准则,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判断。

  □它是一个互相刺激的过程。

  ■对。我明天一早去日本,那边对这些话题的争论更激烈。

  □确实,有时候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时期某个问题可能被遮蔽了,现在这个问题又突出出来了。有些民间的东西,它埋藏得很深,在下面流传,没有机会表达,《三国》给了它们这个机会。

  ■对对对,老百姓有他的道德底线。所以当时我就跟朱老师讲,我们要“贴地飞行”,要飞,不飞不行,不飞,拍得没有意思,求新的观众不答应;但现在又不能飞得太高,飞得太狠,传统观众接受不了,也不行。郭沫若就飞得太高了,他是历史学家,我们先贴地飞。

  腕儿死了,戏就没人看了

  □下一步您打算拍电影《荆州》,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

  ■目前只进行到剧本的创作和景点的选择。

  □电影主要想表达什么东西呢?

  ■ 我觉得,三国故事从切入点来说,主要围绕着三大事件:官渡之战,是曹操平定北方最重要的一场战争,打完他就稳定了;赤壁之战,是他膨胀和收缩最重要的点,打完他知道了膨胀没用,三分天下已定;夷陵之战,蜀国基本没戏了,六出祁山只是诸葛亮在表达一种为了完成刘备中兴大业的愿望。

  三国历史,自官渡以后,最重要的支撑点都在荆州,都是为了争夺荆州。所以,我们这个电影是从赤壁战后开始,然后到夷陵战前结束。关羽,由于他的傲慢和勇敢,最后使得这种格局形成。这里面有很多斗争,包括周瑜和诸葛亮的智慧,一连串的话题。

  □按照您的这种设想,电视剧最后这几集就显得有些大而化之了。

  ■对,基本上是块状地走。七擒孟获都略掉了,只在对白里提了一句。因为我觉得,七擒孟获只是诸葛亮为了解决后方的稳定,是自家事务,跟“三国”没什么关系。

  □那戏要结束在西晋统一吗?

  ■结束在司马懿之死。统一太远了,从做戏的角度来看,缺了腕儿观众就不看了。司马懿一死,在三国历史上人们能记住的腕儿几乎就没了。既然没了,我们就在这儿打住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5 23:21 , Processed in 0.0893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