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2|回复: 1

王小帅:并不反感曾被称为“地下导演”(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0 00: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生于上海的王小帅,其电影构图优美精准,造型意识强烈,始终在运用自己的电影视野扩充我们这个时代中那些被异化,感受到异化或者拒绝异化的人。平时他还参与MTV及电视剧的拍摄。1985 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随后自筹经费完成导演处女作《冬春的日子》。从电影处女?



2007年《左右》本片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讲述房产中介枚竹三年前和丈夫离婚,必须自己抚养他们的女儿



2010年《日照重庆》影片的故事取材于发生在重庆的一则新闻。这个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长期漂泊在海上的船长,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家庭,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对孩子的教育也失职了。某天他接到一个通知,自己与前妻所生的儿子因成疑犯而被击毙了,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人生非常?br>


在第63届戛纳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中国影片《日照重庆》举办的记者会现场,导演王小帅、主演范冰冰、秦昊、李菲儿、子义等悉数出席。范冰冰与李菲儿皆以长裙现身,前者优雅后者性感,在记者会现场争奇斗艳。双姝的合影更是谋杀记者大量菲林?br>

 王小帅他对艺术品质的坚持经历了国产电影苛刻审查的计划经济时代,当进入以票房论成败的商业时代时,他的坚持有点尴尬,有点不合群,但好在维持了一个艺术导演的体面。最近,他的新作《日照重庆》惜败戛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一种自信的积累——

  文/钱德勒  图/邵欣

  如果他够努力,或者在绘画上更有天赋,也许王小帅就不会是电影导演,而是像好友刘小东这样的画家。但是1985年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他觉得跟不上班上的“精英”就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9年,王小帅处女作《冬春的日子》将镜头对向了他熟悉的迷惘的画家朋友,该片成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王小帅也成为这个导演群体中风格独树一帜的一位,始终关注着大时代背景下某群体微妙的痛楚感。

  计划经济时代

  以艺术表达为目的,寻找体制的对立面

  王小帅的第一部电影《冬春的日子》讲述了画家冬和妻子春面对功利化社会不知所措的生活状态,婚姻濒临破碎,冬最终精神失常。主演这对夫妇的演员都是非职业的,由画家刘小东和妻子喻红塑造角色,简单反复的日子里隐藏着近乎绝望的疯狂。这部电影罕见地将触角伸向了当时不被人认可、并且被边缘化的艺术青年群体,传出在新旧时代夹缝中的喘息。有趣的是,第六代导演另一代表人物娄烨也在该片出演了一个角色。王小帅说,当时对拍电影的概念非常简单,以为就是拿摄影机将人给拍动了就叫电影,所需要的资金很少,基本上都是几个哥们自己凑,演员也是找朋友帮忙。王小帅说的情况也基本上是大多数第六代导演最初拍电影的基本情况。

  这些刚刚接触电影艺术的年轻人对所谓的审查、体制等问题并没有任何概念。据王小帅介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厂对拍电影拍多少都有严格的指标,电影厂拍片都被纳入国家计划,由国家投资,“拍多了不行,拍少了完不成任务也不行”。当时的王小帅有些天真地想,如果自己拍电影,钱不是国家给的,那应该就不需要审查吧。结果证明这样也不行,作为意识形态产品的电影必然要在体制之内,超越出去的作品就是被禁止的。

  王小帅早期的作品都呈现出与主流社会不一致的温度,整体偏冷,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都比较极端、残酷,这是当时大多数体制内电影还不敢触及的某群人灵魂深处的焦虑,“大环境比较压抑,我个人比较喜欢冷酷的东西,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温度”,王小帅说。

  有趣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第六代导演作品展示的题材反而显得大胆、前卫。王小帅说,那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如果不从经济考虑,大胆地去表达自己在艺术上的想法,是会感觉到自己被体制所压迫,也容易将体制作为发泄情绪的对立面。而当这个对立面在今天变成市场时,这种对抗反倒显得薄弱,无的放矢。“你总不能跟市场对抗吧,不能做亏本的买卖。”

  王小帅有些作品之所以称为“地下作品”,也并非完全是因为题材的缘故,有的是因为电影版权的归口模糊不清。当时电影的归属权是属于各大电影厂的,是有指标的,私人投资拍电影,得购买“厂标”,将电影挂靠在某电影厂出品的名义之下,但在这样简单划一的政策下,一些资金来源不一的电影就被划入灰色地带。比如 《十七岁的单车》就有来自法国、台湾的资金。于是,《单车》也被视为“地下电影”。而导演王小帅也成为“地下导演”。

  商业时代

  导演的创作特质被迫蜕化或者被约束

  去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某论坛上,王小帅像一个愤青发言,将炮火开向了自己的同仁,导演宁浩、陆川等人。王小帅认为他们作为导演是失败的,主持人张国立都觉得尴尬,赶紧出来打圆场。在有限的发言时间里,王小帅并没有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反而被不少人看作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因为他之前公映的电影《青红》、《左右》等片虽然都在电影节上有所斩获,但在票房的收获上却比较可怜。特别是《左右》在2007年公映的日子一改再改,不但票房不甚理想,甚至还被恶意炒作,引发了所谓的“床戏”质疑,让一部本该单纯的文艺片变得不再那么单纯。王小帅认为导致这种境况的根本在于,国内的电影市场就是在大肆挤压艺术电影的空间,没有得到来自发行、院线等环节的保护。“就好比我在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厅里吆喝自己的炸酱面多好吃,顾客都觉得你很奇怪,但是没有专门卖面的面馆啊!”王小帅认为很多做电影的人想当然地认为观众不喜欢看艺术片,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他始终相信观众中一定有喜好文艺片的固定群体,但这一部分的观影口味却没有办法在公映的电影院线里得到满足。

  说回当时在电影节上的“炮轰”,王小帅这次才有时间、能够从容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的意思是,在商业化的阶段,如果片面追求商业价值,导演本身的创作特质就会相对蜕化或者被约束,被迫为票房、商业打工。而导演本身的艺术创作,承载文化的表达,就会离工业越远,表达得越少。”王小帅有点激动地说,如果仅仅以票房来衡量电影的品质,那么就不会有那些能够传世的经典影片。

  王小帅的新片《日照重庆》,是一部讲述绝望父亲寻找儿子的故事。这部电影开始有了那么一点商业的味道,比如演员采用了正火的实力派演员王学圻担任主演,还有话题女星范冰冰。但导演坚持认为这是一部“严肃题材里的大片“,原因是它花了不少钱去搭景、有一些需要很多群众演员调度的大场面,所以这部电影在现实题材电影中投入是大的,至于该片何时上映,又将取得怎样的票房,王小帅就只能先放下期待,沉默以对了。

  对话

  “稍微严肃的电影上映,就是身陷火海”

  记者:你也曾经被称为“地下导演“,对于这样的称号,你反感吗?

  王小帅:很正常。当时做电影的人都没有概念,导演、投资人、制片人都这样,那个时候,我们经常听到所谓被“枪毙”的声音,这些称呼都叫得热闹,什么地下、被禁等等,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宽松,这些名词就会逐渐减少。

  记者:你的早期电影,比如《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等说的都是艺术家的故事,这些你可能比较熟悉的题材,是不是也反映了当时国内艺术领域的状况?

  王小帅:是的,我刚上美院附中的时候,学画画的东西都比较单一、传统,基本上都是架上的,诸如行为艺术、雕塑、巨幅等东西都还没有流行起来。当时拍电影,我只能把目光放在最边上的熟悉的环境,找哥们帮忙。相对于大的环境,反映的是艺术家的苦闷。这个群体的精神状态很迷茫,毕业后在国内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国门逐渐打开,国外的策展人、画展进来,开始有了拍卖,这些都是新鲜的事物,世界的新思潮也逐渐涌入,这些搞艺术的就陷入自我怀疑,思索着何去何从。电影中反映了一些当时艺术领域比较前卫的东西,比如说行为艺术,当时中国人都不太能接受,争议很大,这些在《极度寒冷》中有体现,即便到现在,行为艺术都不能被主流所完全接纳。

  记者:你的电影故事背景换了好几个城市,比如上海、武汉、贵阳、北京等,是不是你本人有这种流浪者的感觉?

  王小帅:中国解放之后,出现了人口的大面积搬迁,是很普遍的,我们家是邮局出身,更是各个地方调动,而且家庭越来越以个人为单位,比较分散。我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有点像在流浪,其实就是一种漂泊的状态,是像流浪。

  记者:前段时间,有新闻说你办假户口的事儿,现在来看,你怎么看待中国户籍、户口的问题?

  王小帅: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在这里读书、生活,已经觉得这里是我的家,是我当下能够感受、可以用电影去表现的地方,对户口、户籍这些东西的概念不是特别强烈。我是这两年才意识到原来这些东西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涉及一些很现实的东西,比如结婚、以后小孩的读书问题等等,这都是在中国生活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记者:你的很多电影都是反映普通人甚至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但电影上映后的票房却并不理想,你有遗憾吗?

  王小帅:我们现在电影上映的情况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就知道要面临的是一个大油锅,锅里面大片、 烂片一锅烩,稍微严肃点的片子上映,就是身陷火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5-1-11 12:48 , Processed in 0.1377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