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91|回复: 0

新调查:跨国追踪《熊猫总动员》 欧洲3D动画探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7 10: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半根烟 于 2010-8-27 10:14 编辑



《熊猫总动员》剧照

  对话:魏君子  撰稿:河马
  中国电影这几年市道大好,但竞争也异常惨烈,尤其好莱坞攻势日猛,各路大片成本也水涨船高,如何提升品质,保证回收,也是当下难题。《熊猫总动员》制片人陈晓翔认为,如果全用中国票房回收成本压力太大,现在应该走出去,寻找更广泛的伙伴,比如,欧洲。
  欧洲与好莱坞的关系一直很微妙,大量德国资金投向了美国电影,欧洲做了好莱坞好多年的加工工厂,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如果欧洲电影想扩大市场,目前最好的选择不是北美,而是正在急速发展的中国。所以,有了《熊猫总动员》,中国与欧洲合拍,制作方面则是多国部队。
  《熊猫总动员》的制作模式比较少见,由德国和中国双方完成前期形象定位和设计,然后在西班牙进行手绘动画,再送到比利时进行3D透视效果合成,最后回到柏林做后期,中方此番不仅享有平等对话权利,更拥有亚洲和北美版权。为什么是这种模式?有什么好处,德国制片人米歇尔•勋曼和中国制片人陈晓翔自有话说。
  作为3D动画电影,《熊猫总动员》突破之处在于二维形象结合3D场景,来自迪斯尼的美国导演和西班牙、比利时的动画制作高手除了详细阐述这次技术研发优势,更对席卷全球的3D热潮进行独到的分析。
  本期新调查,新浪娱乐跨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追踪《熊猫总动员》,独家解密联手欧洲抗衡好莱坞的“熊猫”策略;欢迎网友参与调查,如此多国“总动员”,胜算究竟有几分?

《熊猫总动员》德方制片人米歇尔·勋曼与中方制片人陈晓翔


比利时 《熊猫总动员》比利时3D合成制作现场



《熊猫总动员》剧照



西班牙 《熊猫总动员》手绘动画工作室

  【壹】 寻找•新的市场 欧洲与中国联合
  毋容置疑,好莱坞正席卷着全球的电影市场,有数据显示,好莱坞电影总票房占全球票房的近70%,而从海外市场得到的利润,则占总票房收入的一半左右。由此看来,美国电影几乎已经成为世界电影,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莱坞通过各种攻势与垄断,正在逐步征服着世界,在欧洲、亚洲等海外市场的优势地位也越来越明显。
  一。中国电影遭遇好莱坞压力
  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市场采取了进口电影配额制、规定国产电影放映时间等种种行政手段保护国产片利益。据20世纪福克斯等电影公司消息,美国电影在中国分帐发行实际上只能得到票房收入的13%左右,而在其他国家则是50%。这些措施确实限制了好莱坞在中国拿走更多的票房,但却无法阻止观众口味、创作方式日益偏向好莱坞趣味,以及发行、院线环节在票房数字诱惑下给予的种种支持。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增幅全球最快,但与一些海外市场相比,并不值得骄傲,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制作技术、艺术想象等尚有很大差距,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开拓中国电影国际空间的大制作寥寥无几。《熊猫总动员》制片人陈晓翔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虽然很火,但也很惨烈,如果把成本放到一个篮子里,压力很大,全部用中国票房化解成本的话,还是有问题。现在就是要走出去,寻找广泛的合作伙伴,把成本压力消化在制作过程当中,或者制作之前,先有市场,再来定制。”
  二。欧洲电影陷入尴尬局面
  电影业相对发达的欧洲,同样遭美片泛滥、自产凋零的尴尬局面,不仅70%的票房收入来自好莱坞大片,连本土的各种先进资源,也被好莱坞占据主动权。首先,好莱坞公司经常会有项目推荐,欧洲电影公司必须跟好莱坞合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样一来,欧洲国际的资金便流向好莱坞。以德国为例,陈晓翔对这种情况做了介绍:“一个是电影基金计划,一个是本地的优惠税收,这些都是德国财政部放弃自己的税收,支持美国电影。德国初衷是促进德国电影工业发展,我们给你免税,你来我们这边做,这对我们的电影基地和技术会有帮助。后来,欧元和美元汇率变化,变成得不偿失。对德国人来讲,募集资金非常容易,六亿欧元大概也就两三个月,医生律师这些高税收入者,税收百分之五十二,把钱交给基金运作,还有百分之六收益,回报率比较高。”
  其次,好莱坞进行全球范围的合作,在各地设立工作室,运用当地的技术和人才,以至于拥有一流技术的欧洲国家沦为好莱坞电影的加工工厂。“德国的电影技术是最好的,好莱坞在德国设立工作室,我用你的技术和人才,技术还是当地研发,可能好莱坞有个命题,欧洲就去研发了。他们研发到一定程度后,好莱坞会觉得跟他们的技术是匹配的。德国或者欧洲,有很多这种企业,非常安于现状,你来贴牌,所有东西都是你的,你要求你的厂名不标他都可以。”在制片人陈晓翔的描述中,欧洲与好莱坞合作的不平等非常明显,技术都是欧洲做,最后挂的是美国公司名字。比如,《2012》很多特技都是德国做的、《阿凡达》很多具体工作也是在欧洲完成、《指环王》在澳洲、新西兰、欧洲等地拍摄制作,但在好莱坞这种全球范围的合作中,不论最后片子是谁做的,都只是他们电影中的一部分。”
  三。联合欧洲抗衡好莱坞?

《熊猫总动员》德国制片人勋曼

  想突破好莱坞的围城,欧洲与中国的联合可能是一个出路。曾与好莱坞合作过《狮子王》、《百万狗富翁》等动画片的德国奔趣娱乐公司米歇尔•勋曼博士认为,“现在美国领先,占了领导地位,德国市场比较少,也想找合作者,做一些比较大的电影,现在有这个潜力的就是中国,中国有市场,《熊猫总动员》正好选择的形象来自中国,欧洲市场跟中国市场两个结合起来,再加上彼此的技术和资金,也可以跟好莱坞一拼。下一步也开始做一些原创的东西,这种合作方式希望能够延续下去,利用中国的优势发展出来。”
  正是这种大环境,为中国与德国合拍《熊猫总动员》提供了可操作性和各方面的良好基础,制片人陈晓翔对这次国际合作充满自信:“我们一直在找,现在跟德国公司展开合作之后,发现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包括对任何地区,把市场放大,把成本消化到制作上。德国方面的信心则来自以往的成功,以往成功的电影都具备一定的普世价值,没有这个普世价值,到每个地方都需要解释的话,那很难成功。不光是一个普世价值,包括普世化的形象。熊猫是一个典型中国形象中最普世化的,包括熊猫本身性格的特点,都是全世界都认同的价值观。用好莱坞讲故事的方法,一直提到的,打动人心最深的那块,打动人心一定会持久。”
  新浪娱乐:为什么选择熊猫作为这部电影的主角?
  米歇尔•勋曼(《熊猫总动员》德国制片人):
  “第一,我们考虑到自己有足够的创造力,第二,我们要选到合适的形象,尤其动物类的形象,如何打动全世界的人。当时跟学校做了一个调查,让小孩子来说最喜欢什么动物,小孩子基本上都是往熊一类的方向考虑,当提到熊猫怎么样,所有的孩子都乐疯了。能够选到一个好的题材,这个题材还能让我感动的,尤其熊猫这个形象,可以把东西方文化捏合到一起。在这里头,可以加入更多音乐其他元素的,中西方式融合的内容。故事主题,熊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种群,现在越来越少,如果灭绝的话,那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除了人类帮他们,他们自己也要努力,关键是帮熊猫走向新的生命。感谢中国人民那么保护熊猫,让他能生存下来,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也让全世界的青少年认识到,环境原来是那么重要。我们有这个责任来保护环境和灭绝的生物。”




《熊猫总动员》形象图

  【贰】 尝试•新的模式 跨国联军合作

  好莱坞有很多电影,自己有出品能力,但还是要弄成合拍,打着国外旗号,目的在于用合拍国的名义来批片、引进,转换身份。《玩命快递》时,吕克贝松为了让片子打进好莱坞,便在法国成立新的公司,与二十世纪福克斯合作。此外,欧洲电影节对此类合拍片也是一向比较支持。这种跨国合作模式,在中国也并不少见,比如《墨攻》,就是内地、香港、日本和韩国多方合作,并汇集了各地的摄影、美术、动作等等。《熊猫总动员》基本上以这种模式为合作基础,但这次也有着不一样的地方。
  一 平等对话 中国拥有亚洲及北美版权
  在国际合作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人物如何设定,剧情如何进展,谁投资最多,谁就拥有话语权,最终的决定权通常会落在最强势的一方。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争来争去,不是故事上割肉,就是技术上减分,最终的作品往往会落个差强人意的结果。在《熊猫总动员》的合作中,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尤其在中方制片人陈晓翔提出自己的要求时,能否平等对话变得十分重要:“合作过程中,公平对话很重要,不是说谁有绝对的话语权,所有的思考,对熊猫形象的认定,都是通过大家的商量,谁有道理听谁的。在这块上,我们主要强调的,就是保证中国元素的表现。”
  除了在创作过程中享受平等对话,这次《熊猫总动员》在版权上也取得了主动权,作为中国制片方,与欧洲非常有经验的电影公司合作,能达到这样的结果,陈晓翔很是欣慰。“很多公司做国际合作,基本都是比较简单的合作,都有经验。我们是考虑在版权上掌握主动权。因为所有影视作品,文化产品也好,生命基础是版权,考虑版权上掌握优势。熊猫这个项目,实际上大家都非常公平的,非常共赢的心态,心态是非常平和的谈这项合作。这次合作当中,我们除了有全部中国地区,还有亚洲和北美地区的版权,尤其在3D内容上,我们拿到了全世界一半的版权。”
  另一方面,电影衍生品也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国内比较薄弱,主要原因一直是做电影就是做电影,没考虑到衍生的东西,这点好莱坞、日、韩都走在全面,他们的规划非常有序有谋,但中国电影人对衍生产品市场很困惑。《熊猫总动员》将衍生品事先规划,在营销策略上做了很多创新,“要做电影衍生品的规划、产品研发,需要很多投资。在电影之外再进行投资,是许多公司不愿意做的。《熊猫总动员》在东京动漫节亮相后,日本ADK公司跟我们接洽,,他们做过《多啦A梦》、《游戏王》、《阿童木》,有很强的运作能力和经验、渠道。有这样的公司介入,对我们帮助很大。”制片人陈晓翔认为,衍生品对整个电影是个利润的补充,它带来的收益不可限量。

新浪娱乐对话《熊猫总动员》美国导演格里格·瓦林

  二。各国分摊成本 制作各司其职
  以前欧洲各国制作动画片,都是喜欢自己独家,成立一个工作室,然后雇几百人来做。做完一部之后,通常还是要付给雇员工资的,基本上都是前面赚钱,在后期没有片子做的时候,就会很快倒闭。现在动画片规模越做越大,光是资金的话,一个德国制片公司也承担不起,必须引入各方的合作者,他们更熟悉自己的市场,在自己的市场更容易找到出路和支持。这样形成一个圈子以后,大家一起来分享做完的成功,既解决了自己生存,又解决了资金问题。
  中国出钱、出原始资料——德国完成前期,包括人物所有的定位和设计——故事大家一起来想,美国导演最终定稿——西班牙负责手绘动画——比利时负责3D动画合成——最后回到德国完成剪接合成等后期制作。在制作模式上,《熊猫总动员》便进行了这种新的尝试,跨国联军合作,分摊成本,各司其职。
  1.前期准备
  米歇尔•勋曼 Mr. Dr. Michael Schoemann (德国制片人 曾与好莱坞合作过《狮子王》、《百万狗富翁》)
  “要想做这样的电影,一个导演做不过来,我跟导演做了一下分工,87年做真人电影,就跟他有合作。现在做这种电影,两个人一起来明确分工,他负责把故事讲明白,把故事板画完,对这样动画片来讲,只有故事板画完,才是剧本做完,才能做真正的创作。他主内,我主外。”
  格里格•瓦林 Mr. Greg Manwaring (美国导演,奥斯卡专业技术评委,《谁害了兔子罗杰》执行导演)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讲故事,不光是要讲有趣的故事,还要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打动人心的故事。在这个电影里,把我的经验和做法带过来,一方面是展示中国文化,一方面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结合起来。技术方面就不需要怎么负责,这是一个团队工作,基本上是把想要的效果,艺术技术表达出来,依赖团队去完成,带领这个团队找到最好的解决方式。”
  新浪娱乐:能否介绍一下《熊猫总动员》是什么样的故事?
  格里格•瓦林:“一开始接触这个故事,觉得与《小鹿斑比》有共通之处,我对老的迪斯尼电影非常狂热,小鹿不仅是个有趣的故事,还是个打动人心的故事,《熊猫总动员》里面不光包括有趣好笑的段落,最重要的核心是熊猫孩子拯救了整个熊猫种族免于灭绝的命运,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都会心里喊,熊猫加油。这让我十分激动,十分喜欢。里面的动作打斗,猫是猫的动作,猴子是猴子的动作,并没有刻意加入功夫元素。不过,因为我是李小龙粉丝,还是特别设计了向李小龙致敬的场景,哈哈。”
  2.手工绘画

西班牙著名画师普约尔兄弟

  西班牙通福电影公司 (迪斯尼欧洲合作方)
  米盖尔•普约尔 Mr.Miquel Pujol 米老鼠唐老鸭手绘典藏版指定画师
  希拉里•普约尔 Mr.Hilary Pujol
  根据分镜头,进行动漫制作,看整个是否符合故事情节发展,以分镜头为主体。一般的动画片包括迪斯尼只有1100多个,熊猫一共1700多个镜头,如果把所有场景连起来,每一帧连起来,长度有70公里。背景,画中人物,人物角度,这就有景深了。手绘,很敏感,很生动,这是电脑做不到的,更多的是艺术角度,美术方面,一帧一帧的修。手绘能把制片导演想要的最佳效果表现出来。精细,精美,生动。
  新浪娱乐:能否介绍你们跟迪斯尼的合作?你们和迪斯尼的分别优势是什么?
  普约尔兄弟:和迪斯尼在八十年代就合作了,创意由迪斯尼提供,我们来画各种形象和编故事。迪斯尼希望把漫画一直延续下去,指定世界上只有五个到六个授权,其中就有我们,我们编故事,做成漫画。迪斯尼创作风格有很多区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迪斯尼形象都是很可爱,勇敢,比较乐观,积极,比较古典的。我们创作熊猫这个形象,吸取了这方面的经验,始终觉得用迪斯尼风格表现是最合适的,因为针对小孩成长是很重要的,当然,冒险情节和3D效果也很适合年青人看。
  3.3D合成
  比利时天使大道电影公司 (代表作 《凯尔经的秘密》The Secret of Kells获第八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萨杰。乌多 Mr. Serge Ume
  迈克。乌多 Mr. Marc Ume
  后期制作合成是该公司特长,为不同公司不同国家去做,积累了很多经验。《熊猫总动员》他们主要负责把西班牙做的初期工作,各个形象合成画面,进行灯光和特效包括3D效果制作。弟弟迈克。乌多主要负责艺术方面;哥哥萨杰。乌多主要在后期制作,自己发展软件技术,如果制作过程出现新的问题,他来负责修改或者编新的程序。




《熊猫总动员》主角潘迪形象图

  【叁】 开发•新的技术 二维与3D结合

  一。传统手绘动画势微 只因2D已死?
  《熊猫总动员》采用二维手绘形象,加入透视3D技术,用新的完全立体效果来做熊猫题材的3D动画片。用制片人陈晓翔的话说:“它会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电影,这种给观众带来的体验,身临其境,我们达到的效果,整个场景会在你的座位里头,这种美妙感觉,再加上故事的感动,这种互动性,是之前没有体验过的。这种制作方法与3D技术,之前还没有做过。“
  《阿凡达》掀起3D热潮,但在这之后,3D技术在真人和动画领域的发展并未随之成熟,出现了如《爱丽丝梦游仙境》和《诸神之战》等,依靠在后期制作中转换的所谓“伪3D”影片,制作时间短、技术不到位、色彩饱和度低,3D质量相对粗糙。陈晓翔介绍说,“《阿凡达》之后这么多3D电影跟进,实际都是一个噱头,突然起来,突然下去,3D效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是不可能做出来。再加上故事不行,本身达不到3D效果。除了《阿凡达》,还没有看到真正的3D电影。真人电影要一层层抠是非常难的,目前所有2D转3D,只能抠前两层。”
  此外,之所以没有3D影片采用“二维形象+3D场景”这种制作方式,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好莱坞认为2D已死。近年来,好莱坞迪斯尼都开始做CGI(即计算机合成图像/电脑三维动画)电影,实际上2D是可以做立体效果电影。对于2D已死的说法,美国导演格里格•瓦林认为这是迪斯尼在推卸责任,“这个观念不是观众和普通从业人员的,而是一些好莱坞公司高层臆想出来的产物。比如迪斯尼,以前生产《狮子王》这样的电影都很成功,后来的《亚特兰蒂斯》就不太成功,类似这样几部不成功的片子之后,他就开始总结什么地方出问题,当然不会说自己出问题,就把原因推到2D绘画技术上,说肯定是这个毛病。我也问过皮克斯相关人员,他们就觉得绝对不是这个问题,不管3D,还是2D,只要有成功打动人心的故事,有正确的执行的团队,就一定会成功的。迪斯尼后来生产的电影抛弃了重要的价值观,没有了从心灵出发、打动人心的故事,太过注重场面、戏剧冲突。”陈晓翔则认为,《熊猫总动员》会证明2D存在的价值,也可能成为未来3D电影的一个方向。

《熊猫总动员》3D效果解析图

  二。为什么要做二维形象+3D场景?
  1.CGI制作3D形象太过生硬呆板
  “用CGI技术制作3D形象,要照顾到人物的每个角度,这样一来难免显得比较冷,可能在欣赏的时候,柔美、可爱程度会稍逊于二维形象,尤其是做熊猫,形象是否可爱对于影片的成功与否相当关键。”德国制片人米歇尔•勋曼在与整个创作团队研究后,大家达成一致,用新的完全立体效果来做熊猫。“熊猫应该是可爱的、富有同情心的、让人喜欢的形象,我觉得用CGI这种技术做是不合适的,用传统手法来做,是不是更深入人心?所以就冒这个险。毕竟之前也有这种类型的经典动画片成功的例子,譬如迪斯尼之前也有《森林王子》。由于对CGI技术感觉有损动画片形象的考虑,就跟陈晓翔探讨怎么做这种事情,过程中又想到,既然是3D效果,为什么不做一个彻底的3D立体效果的东西?又可以保持手绘带来的可爱,所有丰富的表情,这不是CGI能够实现的。我们要做带着爱心,带着善良,带着幽默,有层次感的动画片。”
  2.迪斯尼二维画师手绘憨态熊猫
  欧洲人画动画有一个好处,原画就是分离的,这为后期制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对于负责这次《熊猫总动员》手工绘画的西班牙普约尔兄弟兄弟来说,他们的本事远远不止原画分离那么简单。西班牙兄弟是迪斯尼在欧洲最著名的画师,创意和形象设计方面由哥哥负责,弟弟负责营销组织方面。绘制出憨态可掬的熊猫,在西班牙兄弟看来并非难事,“迪斯尼和梦工厂的绘画是严格区分的,谁负责哪一块,一个人只能干这个,其他人都看着。我的优势是,从头到尾熟悉每个过程。这样会把更好的创意,运用到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一直为迪斯尼工作,知道他们的风格,也知道他们的缺陷,现在做熊猫这个形象,创作方式风格特别适合用在熊猫身上,要用迪斯尼风格的风格表现它。”

新浪娱乐对话比利时乌多兄弟,他们负责《熊猫总动员》的3D合成

  3.手工分层技术制造3D透视效果
  动画片做成3D本来就有难度,即便是原画本身是分离的,对每一帧画面分层都进行处理,将手工绘画变成3D,把光和色彩更好的体现出来,真正做成景深3D立体效果的电影,也基本上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但在比利时兄弟创造性的技术之下,手工分层制造3D透视效果成为了现实。“《熊猫总动员》的做法跟通常CGI做法不一样,注重透视效果,来达到整个立体感觉。通过手工来分层,非常困难。一张画面的每一层都达到立体效果,除非用这个技术。背景画面有六百多张,给每个背景和画面增加五到十层,每一张画面再做五到十层的分离,一个画面的透视效果。每一层都单独做,竹子是竹子,石头是石头。每张画都是左右眼,等于两张。画完之后,就由导演定镜头视角。1700多个镜头,每一秒钟的,编程合在一起,才是一帧动画。总体的背景画面,水的效果跟形象匹配起来,表现水的每一帧都要细化出来,水在动画片中是最难做的。现有的动画软件,加进和改造了很多自己的工具和做法,变成了从3D效果、水墨跟踪、色彩跟踪等多种效果的软件。我们专门开发了工具,利用左右眼的原理,把整个形象的画面通过不同的处理,达到效果。”
  新浪娱乐:你们制作影片的工作方式与好莱坞有何不同?优势何在?
  乌多兄弟:“好莱坞都是大公司,大工作室,大投资,大的队伍,这些工作都属于流水线作用,扼制艺术家创造力。我们的工作方式,想保持艺术家的灵性和创造力,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和技术的沟通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创作上才能保持最好的状态,而不像好莱坞,那样就变成图片制造机了。我们在技术上的光影效果,是《熊猫总动员》这部电影的最大优势。”
  新浪娱乐:你们是什么方法完成《熊猫总动员》这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的?
  乌多兄弟:“在欧洲做电影很贵,必须想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发展软件是一个方法。如何做好这部3D电影,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把2D形象做成3D效果以前几乎是没有的,没有这个专门技术,我们自己没有,市场也没有。为了《熊猫总动员》,我们创造了一个革命性的技术,专门设计现在的软件,实际上细节部分原来是有的,但在这套软件合成起来之后,变成专门为《熊猫总动员》做的软件。我们自己做电影,熟悉所有软件,把软件优势部分结合起来,没有新的东西,但有新的想法。实际是为艺术家创造的工具,在这个角度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河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25 15:41 , Processed in 0.0967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