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97|回复: 0

策划:《华尔街》23年再回归 斯通奉献新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5 08: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年前的这部《华尔街》被影迷奉为经典


策划:李磊 撰稿:李宁

  贪婪是个好东西,金钱永不眠

  23年前,道德战胜贪婪

  23年前的那部《华尔街》可以看作是对八十年代投机客的一次典型刻画,通过“财富与权力”和“单纯与诚实”的道德冲突让一个信奉“贪婪是个好东西”的华尔街跃然银幕。

  影片中,巴德的父亲卡尔(马丁·辛 扮演)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他是蓝星航空公司工会的领导。他不停的攻击大企业、金钱、贪婪的制造商等一切在他看来会威胁到工会的人。斯通通过卡尔之嘴表达了自己的声音,这样的理智声音出现在以盖柯为代表的“不受节制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主张者带来的种种破坏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宝贵。

  盖柯的不懈追求财富和卡尔的左倾倾向构成了本片潜台词的基础,这层潜台词可以被解读成两位父亲在争夺对儿子的道德观控制,而这样的潜台词斯通在此前的作品《野战排》中也曾使用过。在《华尔街2》中,斯通也特意为希亚·拉伯夫扮演的新一代华尔街年轻人设计了这样的两个“父亲”,一个是弗兰克·兰格拉(Frank Langella)饰演的拉伯夫的老板刘易斯·扎贝,另一个是乔什·布洛林(Josh Brolin)扮演的和盖柯一样可以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投资银行CEO布莱顿·詹姆斯。

  刘易斯·扎贝代表了老一代华尔街人,他们无法理解现在华尔街搞出的那些看都看不懂的金融工具,更不能理解他们说的损失也是获利。而布莱顿则就像又一个盖柯,他并不会被道德所限制,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甚至不惜把别人害得家破人亡。

  这两种力量的博弈表面上看来是贪婪的一方占了上风,但贪婪的人又何尝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最终还是道德取得了胜利,这也是两部《华尔街》都坚持的信念。

  好东西需要时间

  在80年代的《华尔街》中,男主角巴德曾经和他父亲说,他在华尔街一年挣的钱抵得上在航空公司五年挣的钱。但他最后选择离开华尔街,回到蓝星航空公司,做起了实业,20多年后,在《华尔街2》中他的蓝星航空已经成为一家数一数二的航空公司。

  无独有偶,《华尔街2》的男主角希亚·拉伯夫扮演杰克最后也选择了投资实业——核聚变能源研究。两代人的殊途同归其实反映的恰恰是导演斯通的观点,投机炒作或许可以轻松获取金钱,但那终究是泡沫,不踏实,真正撑起经济的还是实业。

  《华尔街》中有一场戏,巴德与盖柯对辛勤工作的价值发生争论,盖柯嘲讽巴德,并拿自己父亲辛苦工作一辈子但死时平平庸庸作例子,想说明辛苦工作是不值得的。然而片中另一个人物娄·曼海姆(Lou Mannheim)则以一位长者的身份隔空给出了回应:“有时候,好东西是需要时间的。”这句话现在也成为了名言,的确,好东西是需要时间的,想想IBM、希尔顿这些做实业的公司,哪一家是一夜之间取得成功的呢?这些公司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浮躁的泡沫却只能是昙花一现。“贪婪是个好东西”这句话在八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成为华尔街的座右铭,但20年后,它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热度,这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

  现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似乎已经结束,一切又要好转的迹象。但可以肯定,只要人类还是那么贪婪,一切就还会再次发生,金钱永不眠。


在《华尔街2》中,出狱的戈登并不好过
  新的故事

  在1987年《华尔街》的结尾,男主人公巴德出席法庭作证,影片戛然而止,观众并没有看到戈登·盖柯入狱的画面。23年后,导演奥利佛·斯通在《华尔街2》中告诉观众,戈登·盖柯不仅入狱了,而且被判8年。出狱的盖柯非常凄惨,没有一个人来接他,当他看到一辆豪华轿车时,他本能的以为那是接他的,结果是别人的,这与当年在华尔街呼风唤雨的他所享受的豪华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盖柯出狱后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们无从知晓,因为影片一下子就跳到了7年后的2008年,此时盖柯又出现在了公众面前,不过不是因为他恢复了自己的地位,而是因为他写了一本书,《贪婪真的是好东西吗?》。和23年前相比,现在的华尔街变得更加凶险,投机客也比当年更加疯狂,预感到金融危机危险的盖柯写书警告人们,但没有人听得进去。

  23年前当戈登·盖柯在造纸厂股东大会上说出“贪婪是个好东西”的时候,他是何等意气风发,然而现在他却成为一个遭人白眼的“失败者”,有一场戏非常典型,当他在饭店遇到《名利场》杂志主编的时候,主动上前去打招呼,结果人家理都不理。

  不过戈登·盖柯不愧是戈登·盖柯,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盖柯落魄到如此田地,但他依然信奉一切都是交易的人生哲学。他和自己未来的女婿谈判,答应帮助后者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布莱顿·詹姆斯,条件是要让他见到自己的女儿。

  他的未来女婿——银行交易员杰克复仇心切,没怎么细想就答应了他。原来他所在的那家公司被人用对冲基金做空,破产倒闭了,公司的老板,与他亦师亦友的刘易斯·扎贝跳下地铁自杀了。经过一番调查,幕后黑手就是某投资银行CEO布莱顿·詹姆斯,当年让盖柯罪加一等的也是这个人。

  在商界叱咤风云惯了的戈登·盖柯也有自己的软肋,那就是他的女儿温妮。当年他入狱后,他的儿子鲁迪自杀了,他女儿温妮将这个悲剧归咎于父亲,于是再也不和父亲见面说话。两人的关系就这样疏远了。盖柯出狱后一心想和女儿修复关系,但没有任何机会。

  温妮是片中为数不多的一个女性角色,和87版《华尔街》里达丽尔·汉娜饰演的贪于享受的女人相比,温妮要简单纯真的多。她是自由职业,经营一家电子杂志,没怎么受社会熏染的她多多少少还带着点理想主义色彩。

  在杰克的帮助下,盖柯和女儿见了一面,但两人还是不欢而散。另一方面,在盖柯的人脉关系帮助下,杰克成功打入布莱顿的投行公司,他的复仇大计也在一步步实施当中。

  就在这时,金融危机爆发了,华尔街一夜之间哀鸿遍野。为了拯救公司,资助杰克看准的一项核聚变能源研究,杰克提出动用温妮瑞士帐户上的1亿美元。这时温妮当年出生时盖柯给她开户存进去的,他本打算出狱后利用这笔钱东山再起,但温妮出于对他的怨恨改了密码。杰克找到温妮,求她把这笔钱交给盖柯,无奈温妮只得答应。谁曾想盖柯并没有像他承诺的那样把钱资助给那项研究,而是带着这笔钱去了英国,重新开办了一家金融公司。

  好在,盖柯最后良心发现,在重新成为亿万富翁后,把偷来的1亿美元又重新还给了研究新能源的公司。而杰克所收集的布莱顿的罪证也被温妮的电子杂志公之于众,布莱顿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影片的最后杰克、温妮、戈登一家人又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华尔街》更具警示意义
  与金融危机的契合

  23年前,《华尔街》是在经济高速增长中诞生的;23年后,《华尔街2》则是在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诞生。可以说没有这场金融危机,就不会有《华尔街2》。

  奥利佛·斯通自己承认,2006年迈克尔·道格拉斯曾找到他,想让他拍摄《华尔街》续集,但他当时没有动心,但2008年前后,金融危机发生后,他对这场危机有表达的欲望,他看到了创作续集的契机,于是《华尔街2》提上议事日程。

  《华尔街2》的创作基本上就是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展开而展开的。2008年12月,正在创作剧本的阿伦·勒布受“麦道夫骗局”案件启发,想把他的故事用在影片里。他认为这个故事最有意思、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是:明明“庞氏骗局”是一个最简单最低级的骗局,但却把最高级的金融公司给骗了,甚至还一度出现你不投资200万美元连和麦道夫见一面都不行。不过这个提议被斯通否决了,因为麦道夫在美国社会引发的愤怒情绪实在太强烈了,用斯通的话来说,麦道夫的作为就是“合法的抢劫”,他不会在影片里提到他。

  我们现在看到的《华尔街2》,时间是设定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影片中的反派布莱顿是一家投资银行的CEO,一直在进行非法交易,最后被踢出了公司董事会并受到法律制裁。其实这家投资银行的原型就是前段时间风雨飘摇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这两家投资银行受次贷危机冲击,现在已经全面转型,并受到美国政府严格监管,可以说2008年金融危机和他们的兴风作浪不无关系。

  而主角杰克所在的凯勒·扎贝投资公司(Keller Zabel Investments)其实也是有原型的,这就是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华尔街著名投行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这家公司已经于2008年被摩根大通金融公司收购。凯勒·扎贝公司就像一个缩影,代表了这次金融危机华尔街许多倒下去的银行公司。片中有一场戏,杰克得知公司即将不保,找到老板刘易斯·扎贝告诉他这个消息,后者淡淡的反问了一句“谁又不是呢?”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2008年金融危机前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道尽了。

  奥利佛·斯通一直对金融业制造经济的虚假繁荣不以为然,他说:“人们应当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经济还是应受约束。我的父亲曾说,没有制造业就没有强大的资本主义,只有通过实业获取的利润才合理,通过投机获得利润,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健康的。”(zz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2-19 02:14 , Processed in 0.1382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