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周昭) 随着《密室》和《老虎都要嫁》两部影片分别号称为两个节日量身定做,电影业界也掀起了一个新话题的讨论——“应节电影”到底行不行?目前,在贺岁档、暑期档成为电影兵家必争之地后,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将剩余档期“分了又分”,于是形成了清明节档期、情人节档期、中秋节档期等越来越细分的档期,现在更出现了为这些节日拍摄的“应节电影”。究竟“应节电影”发展前景如何?记者采访了资深电影发行人——北京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
模仿好莱坞定制片概念
“应节电影”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已经成熟的贺岁档和暑期档实在太拥挤。不少港台地区导演都曾感叹:“内地的电影只有两个档期——贺岁档和暑期档。”而这仅有的两个档期又已经基本被大片“淹没”。今年贺岁档,仅12月已经有超过5部大片上映,让人应接不暇,中小成本的电影也只能在这些档期里变成“炮灰”。
但在好莱坞电影市场几乎每个档期都有一群特定制作的影片。例如中小成本喜剧片,往往选择在秋季上档;恐怖片往往在西方万圣节前后上映;冬季则大多为文艺片,为的是争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些影片针对不同的档期提前定制,也在另一方面造成这些档期不同的气质。
近年来,国产电影也开始模仿好莱坞的定制片概念,这些影片类型鲜明,符合这些节日的文化诉求、在开拍前就已经确定上映档期,例如讲述爱情的《我知女人心》选择在明年情人节上映,怀念亲人的电影《我们天上见》则特定在今年清明节档电影上映。
特定档期上映不是票房保证
虽然定制片越来越多,现实情况却是,这些电影的质量也喜忧参半。一些选择在特定节日上映的恐怖片徒有音效吓人的招数,却显得幼稚可笑;一些锁定情人节上映的爱情影片也显得很“山寨”,让人倒了胃口。高军说:“不是在某个特殊档期上映,电影票房就一定能有所保证。”专门为西方万圣节档期拍摄的电影《密室之不可告人》的发行方负责人谢志敏认为:“电影要有票房保证归根结底还在于影片的质量。考虑到特殊档期的文化氛围,然后在这类定制片里顺利地延续这种氛围,继而讲好一个好故事,这才是双赢的最佳方向。”
定制电影有利提前确定档期
随着国产电影市场成熟,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高,但有些影片只是为了票房,不符合档期要求硬要上映,例如枪战片放在清明节档期上映、恐怖片放在情人节档期上映……这些都会弄巧成拙。正是看到这些临时上档的影片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针对某些特殊档期定制影片,电影还未开拍就已经确定上映档期。高军认为:“这种提前介入档期安排的影片增多,有利于发行方、片方提前确定档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