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37|回复: 0

从《唐吉可德》看国产3D电影:困顿中亢奋前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30 14: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吉可德》海报



观看3D电影的观众

  从《乐火男孩》到《苏乞儿》,再到《唐吉可德》,国产片在汹涌袭来的3D浪潮中,没有停止过摸索。最初只是赶时髦,在用传统拍摄手法拍完以后,把若干分钟的画面转制成3D影像,人像纸片一样,观众得时而戴眼镜时而又把眼镜摘下;到了阿甘的《唐吉可德》,它在拍摄阶段融入3D技术,豪砸7000万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是,最初全国能放3D电影的银幕只有两三百块,如今这个数字已经接近2000,这些“试验品”的票房成绩和口碑却从未让人欣喜过。《唐吉可德》被影迷和影评人骂得一塌糊涂,上映两周的票房只有3200万左右,成本回收基本无望。

  然而,国产3D的摸索仍在进行,徐克的《龙门飞甲》已经完成试拍阶段准备正式开工,叫出3500万美元的投资,甄子丹主演的《大闹天宫》也已经上马。与此同时我们又收到消息,万众瞩目的《哈利·波特与死圣(上)》却放弃了后期转制的3D胶片,只用2D普通胶片方式上映,打破了最近“逢好莱坞大片必3D”的趋势。

  我们不禁要问一句:国产片去追赶3D的浪潮,有必要吗?南都记者采访了《唐吉可德》的导演阿甘及投资人王海峰、《龙门飞甲》的投资人于冬、电影人吴思远、各位院线的负责人,他们给出的答复似乎都很亢奋:3D浪潮,国人不能缺席!那么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拍摄3D影片的技术、人才及市场环境距离“成熟”还有多远?通过阿甘的制作故事及各位行内人的说法,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 编者

  统筹:方夷敏

  采写:南都记者简芳 戴乐 方夷敏

  主笔:南都记者戴乐

  国产3D环境现状

  ●投资:不少投资人以“民族自强”的姿态对3D尝试充满热诚,《唐吉可德》迅速追加两千多万,而近日开机的《龙门飞甲》投资更高达3500万美元(合约2亿人民币)。

  ●技术及人才:目前国内的3D摄像机租自国外,核心技术人员需到国外聘请。如《唐吉可德》从国外请来自身拥有技术专利的立体设计师,与本地的摄制组协作完成。

  ●放映:到今年年底,能放3D电影的银幕约有2000块。

  国产3D大事记:

  ●《乐火男孩》被诟病:2009年8月上映,号称“第一部3D华语电影”,最终只在全国拿下不到250万元的票房成绩,占全片20分钟的3D片断被批评山寨。同期上映的3D动画片《齐天大圣前传》和《麋鹿王》票房也很惨淡。

  ●《苏乞儿》空有噱头:2009年底,打着“国内首部功夫3D电影”的旗号,用14分钟的3D片断制造噱头,同样口碑不佳。

  ●3D银幕激增:今年1月《阿凡达》上映让全国影院疯狂安装3D银幕,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新添了300余块。

  ●《唐吉可德》勇气可嘉:2010年10月上映,号称“全国首部3D拍摄的电影”,回本艰难,从剧情到3D效果均遭到诟病,但其勇气获得肯定。

  投资人态度

  国产3D有风险,但国人不能缺席

  拍摄3D电影,导演们并不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是拿出真金白银的投资人们,因为拍摄3D电影要比传统的2D电影起码增加三分之一的投资,同时还有更长的拍摄周期和更长的后期制作。对此,在香港电影节的一个论坛上,各个电影公司的老板都发表了自己对3D电影新热潮的看法,最后一致得出结论“投资3D有风险,国人要向外国人学习,但是绝不能因此缺席3D”。  南都记者 方夷敏

  激动派:于冬、王海峰“第二大电影市场,要有自己的3D”

  徐克的新片《龙门飞甲》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3D电影,因为有徐克和武侠这两个最有保证的元素,而徐克也表示,这次开拍3D电影是在钻研了多年3D拍摄技术,自认为比较有把握之后,才正式投入制作,他还邀请詹姆斯·卡麦隆的御用视觉特技总监恰克·康米斯基担任本片的3D立体摄影指导,徐克表示,“不用3D,《龙门飞甲》仍然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影片,但投资人和创作者之所以愿意大量提高成本、增加拍摄难度,就是因为这是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科技兴国,希望我们的认真工作,能向世界证明,3D没有缺席,技术不是软肋。”

  而投资徐克新片《龙门飞甲》的博纳总裁于冬对记者说,“到今年年底,国内3D银幕数量将达到2000块,但是,我们这个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不是为了美国大片准备的,一定要为本土电影工业服务,所以,我们要有‘中国制造’的最好的3D影片,所以我愿意陪同徐克导演一同见证这个技术的更新,空口说并没有什么效果,我们还是等着看结果吧。”

  而投资拍摄了《唐吉可德》的星皓公司老板王海峰也表示,要做3D,就不能糊弄,“要做就要做到100分3D。如果你的技术跟不上的话,观众可能会说原来我们中国电影、香港电影做的3D是这样的,原来跟人家差太远了,那我觉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现在真的需要多学点外国的技术,带好我们的技术人员,只要我们学到他们的技术,是可以变成自己的东西的。3D电影绝不是一个创意那么简单,还需要技术和钱,这三样都具备才可能制造出一部好的3D电影。

  谨慎派:徐小明“没有好的创意,大有可能一败涂地”

  骄阳公司的老板徐小明目前还没有投资拍摄3D电影的计划,但是作为业内领袖之一,他也表达了自己对3D电影的看法,“我了解到现在要拍3D的话,投入可能会增加50%,所以如果要拍比较大规模的3D电影,没有真真正正的市场考量,暂时还是个风险。因为大家对3D电影一刹那感到好奇,但热度过后还会不会那么火呢,大家都不敢担保。如果一窝蜂地拍3D,但没有好的创意,没有很好的技术设计,大有可能败得一塌糊涂。因为3D到底还是一个新的技术事物,看电影还是看故事、看情节以及演员的演技。要是为了看3D而看3D的话,价值就不高了,所以大家都比较理智一点吧,相互的提点,还是看市场成熟一点,不要一窝蜂地去拍3D,投资大了,市场回笼不了。”

  创作者的探险

  理工科出身的导演阿甘对电影拍摄的新技术非常痴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被称为内地导演中第一个吃3D这只硬螃蟹的人。虽然在观众和影评人眼中《唐吉可德》的3D尝试可以说成是“失败”,但是阿甘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唐吉可德》的经验让他从此就告别2D电影,将来他所有的电影都是3D模式,而他因此建立的3D电影工作室也会成为中国3D电影的第一块招牌。这种对新技术的追逐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作为观察者,我们也会谨慎地提出我们的看法,在电影行业,如果新技术不是为内容服务,而只是单纯地追求技术,这一波3D电影的热潮也必定会像上个世纪的“立体电影”热潮一样,涨潮时声势迅猛,但也迅速退潮。

  采写:南都记者简芳 戴乐

  《唐吉可德》导演阿甘:想起那些困难,我一身冷汗

  “技术控”的3D梦

  大学里学习无线电通信的阿甘自称是“中国所有导演里最懂技术的,所有懂电影技术的人中最懂导演的”,所以在看过3D版的《地心历险记》之后,他判断“3D电影真正的春天来了”,所以他说服了投资人,增加了1/3的投资,把《唐吉可德》从2D电影提升到了3D电影。他专门请来了一个德国的技师,这个德国人拥有一套3D电影拍摄的专利,《唐吉可德》的拍摄就是采用了他的技术,阿甘认为这套技术已经是国际顶尖,但是在拍摄中,还是会碰到不少问题,原本两个月的拍摄周期也延长到了3个月。

  南都: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做3D?在国内这毕竟是一个很冒险的选择。

  阿甘:前年八九月份我看了3D的《地心历险记》,它让我看到3D电影不一定要飞来飞去,还可以注重叙事。传统胶片会因放映而被划伤,破坏3D感,现在的数字放映就解决了这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当时国内能放映3D电影的银幕大概只有80块,但《地心历险记》也做出了7000万票房,这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判断3D基本上已经成熟了。但是我也没想到它发展得这么快,我本来是想要等到我们今年上映的时候,能上四五百个3D银幕我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们当时想20%的份额是3D,其他还是传统的2D,没想到到了今天已经有超过1500个(3D )幕了,这要感谢《阿凡达》。

  南都:开始做3D后有很多困难吧?

  阿甘:我现在想起来还是一身冷汗。前期我还是有数,因为其实3D是个非常简单的技术。就是两台摄影机并列在一起模仿人的两只眼睛去拍同一个物体。最难的还是后期,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原来我答应出品方我们8月份上映,可是到8月时还有一半的特效镜头没有做完。我这次是有点贪心了,按理说是应该做一个简单的作品,先把3D的技术试验一下。但我是不假思索地鼓动出品方出钱让我做了。

  到后期麻烦就来了,2D的画面主要是通过透视来营造空间关系,但是3D你就要在这里真的安一把椅子,在那地方再安一个,一个镜头里不同物体还要调远近距离关系,否则看起来很奇怪,后期就要调这把椅子和那把椅子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挺费力的事情,每一个物体都要调。再加上我们整个做3D的环境不成熟,在其他公司做完的东西,拿到我工作室来一看,很多问题,只能再送回去调。

  南都:从2D改成3D拍摄,你说多花了1000万,3D只多1000万就可以了?

  阿甘:其实是多了三分之一,两千多万。这特别容易理解,第一,我多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要是拍2D的话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了,但我拍了三个月。以前我拍2D一天可以拍15个镜头,但我拍3D的话一天拍7个镜头、5个镜头,很慢,现场你要做很多调整,大家研究半天,花时间。

  南都:那摄影师是外国请来的吗?

  阿甘:没有,都是我们自己的。只有立体设计师是外国请的,我们用德国的一个技术,然后那个发明人亲自过来给我们介绍立体设计师。他在3D电影方面有很多专利,全世界做3D的人都认识他。他在的时候,每个镜头都要自己调整。他帮我做了一个月,我们自己的人就差不多顺手了,后面要杀青的时候有两场戏比较麻烦,就又叫了他过来。就是一场马戏,都是动态的,有很多的震动,然后他发明的那个设备呢也有缺陷,一震动就会出现各种误差,所以我们就跟他一起弄了一个土的方法。

  南都:什么土方法?

  阿甘:我们是跟拍的,我们需要四组机器同时拍,你知道拍立体的话,一组就要两个机器,那就是要八个机器放在一个装置上,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机器,那我们就自己做,那个装置其实特别简单,但里头调参数的问题确实要找他来,因为他有专利,我们不知道那个程序是怎样的。(这场戏拍了多长时间?)一个多月。

  《唐吉可德》“不输给任何3D电影”

  《唐吉可德》的后期特效基本都在国内完成,因为阿甘发现,“其实好莱坞的特效大部分都在中国完成,美国只是做最后的合成。”阿甘在国内找来七八个3D技术熟手开了个工作室。他认为在3D方面,自己的工作室不输给国际上任何一家大公司。这种不服输的精神自然值得称道,但是工业和意识上的差距也是明显地摆在那里的。就像在传统制造行业,就算引进了国外最先进的生产线,但只要工作人员没有达到同样的标准,工业设计没有改进,产品依然只能进入廉价的市场。在传统的制造业,这种状态已经有所改观,但是在电影工业,却只是刚刚开始。

  南都:后期都是在北京做的吗?

  阿甘:对,都在北京。现在好莱坞的电影特效镜头至少有一半镜头是在大陆出的,没有人知道,因为咱们这人工便宜,加班不收钱,而且咱们做得好。但是他们通常跟好莱坞都有一个保密协议。其实中国这些公司就是血汗工厂,做最苦的活儿,被美国人赚差价。以前我知道国内有这些公司,但不知道他们这么好。国内有9个这样的公司,每个公司平均有30-35个人,日夜赶工。

  南都:你的工作室是专门为这部电影而建的?

  阿甘:是。非常标准,我在建这个工作室之前,我去美国、英国、日本那些做3D的公司考察过。可以说在亚洲,我的工作室是最好的。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

  南都:那这个工作室你自己掏腰包大概得要多少钱?

  阿甘:我想我投3000万,大概也只能到好莱坞同行的三分之一。比如说我现在建的这个工作室,我只能做一个7米多一点的幕,但我觉得做成3D的话,最好有15米的幕,调起来更理想。我去参观了好莱坞的工作室,他们的剧场可以容纳四五十个人,我的剧场里头只能容纳十来个人。而且3D的设备还不停地在变,我们拍《唐吉可德》的时候那套装备现在已经不用了。

  南都:其实你也是有一个计划吧,你的工作室不可能拍完这个片子就不做了。

  阿甘:对。我自己的判断是3D反正够我做一辈子,我接下来的电影计划也都是3D。我觉得我不大会再拍2D的电影,除非我拍着玩儿。其实我本来今年想再拍一部片子,但是我没想到《唐吉可德》拖的时间那么长。然后我接了《大闹天宫》的监制,《大闹天宫》我们将会用到《阿凡达》里用到的,现在电影的所有前端技术、虚拟摄影、动态捕捉表情捕捉啊、特殊化妆啊,全部都用到。

  南都:工作室是《唐吉可德》开拍以后才建的吗?

  阿甘:对。因为我之前打算后期都拿到英国去,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放到国内做)完全是对的,如果全部拿到英国做后期,我需要7500万美金,根本不可能。做同样的镜头,英国是国内的四五十倍,特别贵。我们工作室的固定成员有七八个。包括立体设计师、后期的调试、软件工程师、主要是技术支持这一块,真的牵涉到艺术这一块啊,我们还是请外国的。比如《大闹天宫》颜色的调整,我们是专门请了英国及德国的人。

  南都:那从现在的呈现效果看,你对《唐吉可德》满意程度达到多少?

  阿甘: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部3D电影。对我来讲,我非常满足。当然如果跟《阿凡达》比,我就不出声了,因为就《阿凡达》来说,就2D它也是一个高标杆,我们都别说接近它,更不可能超越,美国的工作者也暂时超越不了,它的成就是一个标杆,它太高的水准了。

  3D“并不重要”

  虽然阿甘谈起技术来滔滔不绝,自认是技术狂人,但是他却又说3D只是手段,其实并不重要。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矛盾,但是好在他还认识到了3D只是一个载体,因为上个世纪立体电影的起起落落已经证实了技术如果不是为内容服务,而只是为了营造奇观和噱头,注定不会长久。

  南都:你知道《唐吉可德》宣传时一直强调是首部全3D真人电影,我不知道这个“首部”是怎么定义的。

  阿甘:我对这些词没什么兴趣,这些都是市场上的用语。其实我当时的想法是拍一个剧情片,不是一部3D电影。3D对我来说不重要,也没有什么困难的。我感兴趣的不是因为3D,我是一定要拍《唐吉可德》,然后中途出现了3D,所以用这个技术来实现。我不打算把它拍成一个杂耍电影,就像我刚才说的20分钟那种,不断地营造所谓的立体感,我不准备拍这样一种电影。

  南都:那以后会不会考虑拍一些比较能展现3D技术,可以体现更多细节的电影?

  阿甘:那个不是我的兴趣。那你说我们天天看到的都是立体电影,为什么非要去拍一个所谓的立体电影呢,不就是人眼看到的吗?人眼看到的再还原到银幕上有什么好玩的。而且如果是景观片、纪录片,我觉得可以去展示一下,但剧情电影就不一样了。我说我不想再拍2D电影的原因是,3D电影确实多了一只眼睛,它提供了多一只眼睛的信息了。

  南都:但《唐吉可德》里也有那种很3D的镜头。

  阿甘:我当然也做了一些。我只是想告诉别人我也会拍这种画面,像一些马戏之类的。我不想说,我拍了一个3D的,我只想告诉别人我拍了一个有意思的电影。3D对我来讲真的不重要。你说黑白电影和彩色电影,哪个更好哪个更不好,不在技术上。

  南都:我记得你说以后主流的商业电影都会用3D的技术?

  阿甘:我坚信。五年之内,甚至更快。现在成本高的原因,只有一些有钱的电影才用得起。我这次的操作,就比预算贵了三分之一嘛。

  南都:为什么会这么有信心?

  阿甘:我觉得3D让电影更有一种仪式感,更像是一个看电影的样子,很多人认为戴上眼镜很麻烦,但是这个缺陷产生美。以前我们看戏到戏院里面去,要开演了,铃要敲了,叮叮叮,所有人要进场,然后灯缓缓地暗下来,幕徐徐拉开,一场戏上演了,整个仪式感让我们觉得很美。后来电影院就乱了,拿着爆米花的,聊着天的……但有了3D以后,特别好,灯一暗,所有人要戴上眼镜,由于现在的技术缺憾使得人要坐直了才能获得最佳的观赏体验,所有的人即使拿着爆米花也要直着身子。整个气氛远比2D电影好,大家更投入。这是多美的事儿,2D做不到啊!所以我就求那些想要改进这个技术缺陷的人,千万不要,这终于让我们找到影院的一种仪式感。这不好吗?

  南都:可我觉得裸视应该是我们未来的走向。

  阿甘:技术的进步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我觉得五年之内也不会有裸视的电影。那个裸视的原理非常复杂,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做。至少目前这个阶段只能让眼镜更好,更轻。

  院线看法

  商机非常诱人,技术急待提高

  在电影产业链的另外一段院线方面,一些院线负责人也表达了对3D热潮的看法,最普遍的看法是观众对3D有需求,但是国内的3D制作要跟得上。

  UME院线的老板吴思远就表示,“未来中国会有近2000块可以放3D的银幕,所以如果你拍一部好的3D片,是不愁没市场的。所以在技术层面我们真的要认真向专家学习,让我们香港的电影不要只是虚拟的3D,都不好看的,其实香港有很多电影是很适合拍3D的,恐怖片啊,动作片啊,探险片啊,真的很有效果。”但3D电影并非都能大卖,《唐吉可德》的平庸表现就给大家提了个醒,北京新影联院线的负责人高军就表示,“中国的3D银幕已经是全球第二了,但国产的3D电影跟不上,技术无法迅速达标,起码我们目前不可能立马缩短与美国3D电影的距离。但是不可否认,这也是一个诱人的商机,基本每个影院都想上3D的影厅,市场需求在那。”

  广州南方新干线院线负责人邱晴则表示,“3D电影肯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就像2002年数码相机还不普及,但现在很多人都有数码相机了吧。而3D电影业是如此,现在银幕来说2D的多过3D的,需要一定时间去覆盖这技术,而3D电影的产量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提高。我认为3D的未来发展,完全取决于技术,等技术发展成熟稳定了,3D电影片子的类型也多了起来,消费也会迅速地起来,也就必然成为未来电影主流。”

  南都记者 方夷敏 戴乐

  业内观察

  国产3D面貌:五年内还是游乐场奇观

  万众瞩目的《哈利·波特与死 圣(上)》却放弃了后期转制3D胶片,只用2D普通胶片方式上映。10月14日上映的“首部国产3D大片《唐吉可德》”号称投资达到7000万级别,上映两周票房只有3200万左右,还被人评价为“最3D的是字幕”。话虽然说得刻薄了一点,但也证明了在目前阶段,不管是好莱坞还是华语电影界,“忽如一夜3D来”盛况只是《阿凡达》之后短暂的风潮,和上个世纪第一波立体电影迅速风靡又迅速退潮的情况很是相似,虽然《阿凡达》给3D电影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但是3D电影真正走入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南都记者 戴乐

  《唐吉可德》,总要有人走出这一步

  影评人张小北认为《唐吉可德》虽然整体“效果糟糕”,但还是有一部分可取之处的,“有个别场景和镜头的效果还可以,但都集中在纯C G段落,真人实景的段落还凑合,而真人和C G合成的部分是最糟糕的,这个还是和经验、成本等有关系。”但是,张小北认为绝不能因为效果不好就嘲讽阿甘和《唐吉可德》,“但中国总得有人走出这一步,阿甘自己愿意,我们起码不嘲讽他”。

  《阿凡达》,只是改进不能说是突破

  “至少在5年内,3D电影还属于游乐场的视觉奇观阶段,如果能实现裸眼3D,才是技术上的真正突破。”张小北认为“目前流行的制作3D电影的技术,和上个世纪3D电影第一轮热潮的衰退时相比,就技术本质而言,技术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红蓝滤色技术的立体电影早在1936年就出现了,没有一部能被称之为经典的电影流传至今。“机数控”卡梅隆通过大规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制作(严格地说不能说是“拍摄”)完成了《阿凡达》给3D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但《阿凡达》也只是对传统3D技术做出改进,都是通过技术和工具,让人的眼睛接受到不同的光源信号,而形成立体效果,这并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阿凡达》有80%以上的3D效果,是依靠后期的C G,真正靠3D摄影机拍摄的部分只占了20%,而且如果你看得仔细一点,会发现这20%的实景拍摄部分3D效果也不如后期CG。在张小北看来,除非出现不用带立体眼镜看的3D电影,才是技术上真正的突破。”

  但是绝不是说3D电影都是骗钱,是因为任何技术都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就像当年在黑白电影转到彩色电影。“3D电影肯定是未来的趋势,但是只是要想做到好的效果会很贵。卡梅隆是开创者,而后面跟风的这些家伙,会通过大规模应用的方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成本降下来,高科技的东西都是应用广泛之后成本才可能降下来,所以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会是不可避免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2-19 17:05 , Processed in 0.0854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