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9|回复: 0

高希希《独家披露》联手海岩:今后电视剧减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 11: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演高希希



工作中的高希希



  曾执导《结婚十年》、《搭错车》、《幸福像花儿一样》、《历史的天空》、《新上海滩》、《新三国》等电视剧的导演高希希,因为每部作品都有着很高的收视率而被赞为“收视保障”。日前,记者有幸在高导新剧《独家披露》杀青之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一

  《新三国》刚刚告一段落,高希希导演又立刻投入到了海岩新戏《独家披露》的拍摄当中,每天的日程都被排得满满的。因此,跟他约专访很是不容易。几经协商,时间和地点才最终敲定。

  采访是在导演家中进行的。当天,高希希没有去拍摄现场,留在家里剪片子。

  “再有三天《独家披露》就正式杀青了,今天是在监狱拍几个零散镜头,由副导演们在现场盯着就好了。”高导说。于是,接着这个话题,访谈便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记者:《独家披露》是您跟海岩第一次合作吧?

  高希希:是第一次跟他合作。但我们俩是多年的好友,一直以来,双方也都希望能够有机会合作一部电视剧。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好几年都未能如愿。今年,刚好机缘巧合。一是时间、空间和契机都有,而且最重要的是《独家披露》这部作品是海岩剧中比较独特的一部,他也正好想借此突破一下以往海岩剧的套路,到一个新的视点里来完成。所以基于这两点,我想那我们就合作一次吧。于是,今年也是顶着大夏天就开始拍这部戏。

  记者:我们都知道,海岩以往的作品风格套路多是“警与匪的斗争交织着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您刚提到《独家披露》是海岩剧里比较独特的一部,是对以往的突破。那么,具体有哪些突破和不同呢?

  高希希:以往海岩剧多都是在涉案剧,这次他把视角转换了。这部剧透过一个记者的犀利视角地毯式搜索并剖析诸多社会焦点,其中包括“汶川地震”、“挪用善款”、“暴力拆迁”、“殡仪馆卖尸”、“矿难瞒报遇难数字”等很多敏感话题。这一转换马上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一个警察的责任当然是不一样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去揭露,去做好社会的监督工作。在帮政府完成监督工作的同时,也完成自己的良心工程。作为记者,有些东西该不该披露?你有责任披露,为什么不披露?这是一个心理上纠结和斗争的过程,叙述这个过程的方式实际上和他以前叙述方式已经不一样了,已经有变化了。

  记者:您也是第一次接拍这种触及社会敏感问题题材的电视剧吧?尺度是如何把握的?

  高希希:我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题材。那么如何在有效的尺度范围内,既完成好这部作品,又使得它能够有一定的光彩。在具体拍摄时,我觉得有些话题尺度是需要谨慎把握,但有些话题还是必须要大胆揭露,不揭露不行。比如传销,不痛不痒的摸一下是没有意义的,你要把原因找出来。

  记者:对您而言,拍摄这类电视剧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应对的?

  高希希:最大的挑战实际是如何面对表现真实性的问题。既然是“独家披露”嘛,那它就一定带有很多新闻感受的东西。那么具体在拍摄当中就是要让观众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说镜头摆放的概念啊,表现作用及方式啊,都得有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让观众无意中感受到,“哦,这帮人是这样,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要让他们觉得这些事情似曾相识但又并非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边。

  二

  高希希的创作高峰期是从2001年的《花非花》开始,多年的积淀使他一发而不可收。创作的脚步沉稳、坚实,不论是平民百姓戏还是军事题材主旋律,亦或是扑朔迷离的公安悬念剧,高希希都恪守自己对艺术的一贯主张。以讲好故事为底线,以塑造人物为重点,以时代背景为依据,营造严谨的创作氛围。绝不为省钱、凑合而造成作品的不真实。所以,他拍的戏没有“库存”,不用大肆宣传吊胃口,而是循序渐进深入人心,获得了一部胜一部的良好的收视效果。作为现实主义流派的一员骁将,高希希在以作品的魅力征服观众的同时,他的个人魅力亦融入了创作过程,一览无余。

  记者:您从业以来拍摄过的电视剧作品虽题材不同,风格也各异,但却大都叫好又叫座。秘诀是什么?

  高希希:就是认真地表现我自己思想灵魂中人的精神,这个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当下的精神体现实际上是体现在当下人的审美思想和审美特征里。那么如何去表现当下的进步思想和进步理念,实际上是附着在剧中人物上的。那么这个人如果表现得好,他是适合于各种题材的。并不是说,《三国》里头诸葛亮就是诸葛亮,实际上他是通的。你要转换得好,他就很好。如果转换不好,那就一团糟。

  记者:听说这次海岩为了让您满意,光剧本故事大纲就花费了很长时间写了40多万字。从这点可以看出您对剧本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说说您挑选剧本的标准有哪些?

  高希希:一直以来我挑选剧本的标准主要有三点:第一,剧作的灵魂思想要非常健康准确,这一点很重要。它一定要符合现有意识形态的要求和我自身面对的情感要求;第二,剧本里一定要有很鲜活的人物概念。就是别是老套路,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物。第三,要有一个很好的故事脉络。当然同时我也希望能有很好的细节。一旦没有,那么我自己会补充,导演自己要很好地完成二度创作。这三点必须要有,我心里就会有点儿底,才会敢接。

  记者:当前,一些比较成功受欢迎的电视剧导演,其作品一般都有着很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赵宝刚、李少红等。而您拍摄的电视剧涉及题材广泛,风格也比较多样,是刻意这么做的吗?

  高希希:不是刻意的。我觉得在电视剧里形成导演风格,是需要时间和厚重的思想理念做基础的。没有完全把自己的风格想清楚和捋清楚头绪时,我个人以为把导演藏在后面一点会更好。导演去表现作品本身的力量最重要,因为电视剧和电影不一样。电影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表现和传达一种风格是比较容易的。但一部30集的电视剧如果轻易地去表达一个风格理念,观众是会跟你脱节的。所以,我觉得,我形成风格的时机尚早。风格的形成一定是下意识的,你作为一个导演处理一个作品,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如果刻意而为之去完成一个风格,我觉得就会显得矫情。

  记者:这些年来,因为出演您的电视剧而走红的演员很多,您在对演员的选择上也有着十分精准的眼光。这是天赋还是经验的累积?

  高希希:主要是后天的经验,当然有天赋。因为我觉得导演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不是光凭学习就能成导演,他一定要有“悟性”。我觉得在任何领域里“悟性”都非常重要。包括你们当记者,好的记者点一下就知道该怎么往下走。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彼此间的沟通。作为导演,你知道你要什么,并且能告诉演员你需要什么。用他们能听明白的话去表达,比如“我需要你只是微微一笑,这个笑是为了什么”,这样他们就能领会你的灵魂精神,那么自然而然表演和体现出的也是你所需求的。还有,演员对台词的理解和表述功力也很重要。台词的精准度决定了演员对人物的把握程度。我写好了这个台词你来念,你念成另一个味儿了,那肯定不能再用你了。如果你连需要表达内容的百分之八十都达不到,那么我认为你就不要再演了。就这么个过程,实际上还是需要我来判断的。

  记者:记得您说过自己的理想是拍电影,那为什么这些年来您把主要的经历都放在了电视剧上?

  高希希:我从拍电影到拍电视剧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从拍电影转到电视剧时,正是中国电影最低迷的时候,整个电影市场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在这种瘫痪状态下,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拍的几个电影,问谁谁都不知道,谁都没看过。这对导演来说是一个挺悲哀的事情。正在这个时候,电视剧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使我对影视又充满了信心。那么,我就在这条路上先走一段。走到今天,国家对电影产业的政策支持使得电影业又重新复苏,我的电影梦又开始了,想拍一些电影了。

  记者:您现在在筹拍《新三国》电影版,是否意味着今后您的创作重心要逐渐转向电影?

  高希希:会转一部分,电视剧会减产,一年只拍一部电视剧和一部电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5 14:48 , Processed in 0.0886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