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8|回复: 0

中国电影真实的谎言:虚夸投资成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7 02: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一张添堵的榜单却意外地牵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潜规则”。

  近日,某知名网站制作了《2010年内地电影市场华语片亏损排行榜》。去年国产片上映数量达117部,根据票房计算,有票房录入的影片108部,其中101部票房成绩不及投资的2.5倍,难以回本,占整体片量的九成。

  继该网站报道中国电影制作九成亏损之后,又有消息称,2010年的亿元票房大户有17部国产电影,其中只有 《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赵氏孤儿》、《山楂树之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唐山大地震》和《大笑江湖》等8部影片盈利。

  业界一片哗然。百亿电影票房的背后是否真的存在九成电影的大面积亏损?过亿票房的电影为何仍不能盈利?为此,《每日经济新闻》展开了调查。

  九成电影亏损?

  根据广电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2010年,《阿凡达》是全年的总冠军,北美之外的总票房是20亿美元,在8个国家有过亿的表现,而中国以13亿元名列第一;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也以6.47亿元的票房为国产电影树立了新标杆。

  另一方面,同样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共投拍国产电影526部,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有17部,票房过千万元的有59部,剩下的450部电影单部票房成绩并不理想。

  艺恩咨询总裁郜寿智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以一部取得了5000万元票房的电影为例,先要从中抽出5%交给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作专项基金,然后再扣3.3%的营业税。剩余的钱,影院和院线要拿走57%,剩下的43%归投资方和发行方。按照合作模式不同,发行方一般能分到3%~10%,剩下30%多的票房,才真正属于投资方。

  而这也意味着,一部电影若投资方需要从票房中盈利的话,投资与票房之比则需要达到1:2.5至1:3。

  上述榜单显示,《惊情》(原名《荒原惊情》)投资2500万元,票房收入10万元,收益比约1/250,名列榜首。陶虹监制的影片 《米香》,上映不到一周,就被迫下线,全国票房不到10万元,收益比约1/50;《异空危情》投资高达3000万元,票房仅150万,收益比不过1/20;此外,《复兴之路》、《老虎都要嫁》、《打擂台》,王小帅执导的《日照重庆》,以及张瑜复出大银幕的首部作品《庐山恋2010》等纷纷榜上有名。

  “在2010年6月公映的27部电影中,有25部亏损。”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6月份上映的20多部电影中,除了《人在囧途》、《异度公寓》略有小赚外,剩下的电影基本都赔本。比如《摇摆的婚约》不到500万票房就已落片,《海洋天堂》难以收回800万元的制作成本。

  高军表示,虽然目前电影票房多半呈现亏损的现象,但是,今年过亿票房的国产电影中,至少有10部电影是盈利的,其参与投资的 《叶问2》、《锦衣卫》就已经实现了很好的盈利。

  虚夸的成本

  然而,并非票房过亿的电影都可以赚到钱。

  《每日经济新闻》梳理公开资料注意到,光线影业投资的《精武风云》虽然票房为1.365亿元,然而,按照此前对外公布的1.2亿元的投资额,该影片也并未达到盈利线;另一部同样由光线影业投资制作的《全城戒备》,号称投资1亿港元,但内地票房只收8800万元人民币,香港票房收309万港元。

  此外,还有一系列动辄几千万元的大投资电影在票房表现上不尽如人意。其中,投资7000万元左右的《剑雨》今年成了大片营销的典型反面案例,票房仅有6600万元;投资8000万元的《西风烈》,本期待票房过亿,结果不抵11月档期冷清氛围的影响,只收6600万元;打着7000万元投资、中国首部3D大片旗号的 《唐吉可德》,最后只收3400万元;而分别高喊投资2000万美元的《苏乞儿》和过亿人民币投资的《东风雨》,则分别只有4820万和2870万的票房。

  针对上述盈利状况的推测,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予以否认。王长田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除了电影票房之外,电影的其他收入部分还包括海外版权和国内版权收入。“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义务对外披露影片真实的制作和宣发成本,及投资比例和回报方式。在成本上,几乎无一例外存在夸大虚报。”

  王长田表示,《精武风云》、《全城戒备》两部电影给光线影业带来了1500万元的盈利。他坦言,虚夸成本似乎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北京华映人国际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萧锋也表示,虚夸成本成为行业普遍的现象。为了扩大宣传的效力,片方总爱渲染投资数额的庞大,以显示制作水准之精良。

  知名导演王小帅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这种虚夸投资数额的影片,许多影片号称投资了两三千万,而实际出来的片子,行家一看就知道并不是什么大制作。这种虚报的现象在业内还是相当严重的。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从2002年内地第一部商业电影《英雄》问世以来,行业内的人就喜欢把动辄数亿的制作投入以及对高票房的追逐当作是商业电影必备的几个特点。但这些所谓的“大片”,成功率也不是很高,模仿“大片”必然是要付出一定代价。

  郜寿智表示,由于行业的不透明,外界很难去统计出投资方具体投资电影的成本,而版权收入和海外收入更是无从考证。

  据他介绍,针对上述现象,此前曾有过类似的统计,目前这种虚夸的成本投入造成表面亏损而实际盈利的影片大概占整个市场的10%~20%左右。不过,他强调,目前国内电影产业绝大多数的小制作电影还处于亏损的状态,大概占50%。

  票房寡头的“无奈”

  《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百亿票房的背后也让“票房寡头”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阿凡达》和《唐山大地震》就占据了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的五分之一。

  大片越来越赚,小片越来越赔,这正是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阵痛。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出现大片卖钱赚吆喝、中小投资影片集体亏损的局面,正说明中国电影患上了“投资虚热症”:资本只看总体票房的疯涨,猛劲往圈里扎,却不知这个市场里面虚火很旺。

  高军指出,行业目前存在一种误导,大家看电影赚钱了,出现了不理智的投资行为,造成市场的过度同质化,跟风题材令得电影市场越来越拥挤,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一看《非常完美》、《杜拉拉》火了之后,就出现了同题材的40多部影片,全赔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则认为,国产电影容易亏损的另一原因是,大量非商业投资拉高了制作成本。大量并不懂电影的人来投资电影,钱没有花到刀刃上,还造成了电影产业的虚假繁荣,导致演员片酬、拍摄成本等费用飞速上涨,大大抬高了电影投资的门槛。

  尹鸿的观点得到了高军的认同。高军指出,目前电影投资在制作上并没有很好的成本控制。



 “《孔子》的投资差不多1亿元,《叶问2》的国内投资是3000万元,国外投资基本一样,加起来也只有《孔子》)的一半。而《东风雨》投资9000万元。再看最终的票房结果,《孔子》的国内票房刚过1亿元,《东风雨》只有3000万元。但《叶问2》的票房是2.38亿元。”

  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则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由于电影发行渠道对版权保护不当,盗版严重,造成中国电影只有一个销售渠道,那就是票房。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国内一部影片卖给电影频道的版权大概在100万元,网络版权从四五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音像版权一般也就卖十几万元,与电影动辄过千万的投资相比,这些版权收益则是九牛一毛。

  “我们的整个产业链是瘸腿的。所以说,我国的2/8(盈利影片与亏损影片之比)和国外的2/8是不一样的,因为国外电影产业能赚还有很多,可以帮助去补偿没有赚钱的电影。”王中磊表示。

  圈内人说

  导演王小帅:电影产业里“玩票”的太多

  每经记者 尚希 发自北京

  102亿元票房,中国电影在2010年交出了这张看似“圆满”的成绩单。而就在此时,我们却听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声音:大片赚钱,小片炮灰;九成影片都是亏损。

  商业市场的残酷竞争决定了在《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热映的同时,很多影片只能匆匆体验着影院“一日游”,更甚者连公映的机会都难以获得。折戟沉沙还是大浪淘沙,真正决定这一切的究竟是什么?

  1月25日,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对于“满城尽带赔钱片”的中国电影市场,他似乎更有发言权。“中国的电影商业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一大批涌入的新势力更多的只是为了玩儿票,而不是做电影。”

  300万票房背后的故事

  2010年11月5日,王小帅执导的《日照重庆》在国内公映。这是去年唯一一部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华语片。从明星阵容上来说,聚集了王学圻、范冰冰等“票房保障”,就影片内容而言,也是足够商业的悬疑、凶杀等情节。对于任何一部有意冲击市场的商业片来说,具备这些要素已经算是成功了一半。然而,《日照重庆》交出的成绩单却不尽如人意。相较官方宣称的2000万元投资来说,收回的票房仅有300万元。影片更是仅上映两天便匆匆下线。

  王小帅自嘲,这样的失败来源于“不理智的婚姻”。“当时选择的这家公司(《日照重庆》的出品公司)也是刚刚成立不久,不论是在经验还是策划团队能力方面,都不是很成熟。”王小帅告诉记者,该公司对于影片后期的宣传几乎是零投资,先期投资700万元拍摄了电影之后,就没有再投钱进去。所以《日照重庆》实际的投资额也并非官方发布的2000万元。

  “这就好比我们辛辛苦苦做出一个产品,但是却堆在仓库了不告诉别人,不去购置货架,不去做广告宣传,最终只能烂在仓库。”说起这些,王小帅依然显得有些忿忿。

  王小帅告诉记者,这部影片少得可怜的拷贝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在票房上有何佳绩。“号称有400个拷贝,实际却只有100个。如今的银幕数量为6000张,最起码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拷贝量才会有较理想的票房。”

  “玩票”的太多

  在电影节,赚钱的永远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圈:知名公司选择知名导演,知名导演才有票房号召力。这似乎把绝大部分想要跻身其中分得一杯羹的中小公司及导演们挡在了门外。

  在王小帅看来,至于门外的这些公司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想要做电影的,“很多公司的支柱项目并不是电影,只是看到近一两年动辄上亿元的票房,也眼红红地想要拍电影,但真正沉下心来做电影的人并不多。”

  王小帅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自去年开始,有关“煤老板投资拍电影”、“温州资本涌入电影产业”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据此前有媒体报道,截至今年1月份,浙江已经拥有了624家影视公司,仅次于拥有1400多家公司的影视大本营北京。

  正因为电影并非这些公司的关键业务,所以其在该领域的投入也无法做到专业、有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年产出的影片很多,但是亏损率却很高的原因所在。”

  关注“夹心层”困局

  上有票房过亿的大制作影片,下有号称“内容为王”的独立电影,中国电影产业真正最难熬的则是 “夹缝中”的这部分电影。它们的投入大多在几百万到二三千万之间,它们的导演也算小有名气,它们希望借助行业巨头来覆盖更多的院线银幕,但苦于资金、自身条件等诸多原因,它们只能与中小投资公司为伍,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上拼得头破血流。

  王小帅坦言,自己也生存在这样的“夹缝中”。

  “这部分影片目前看来还不至于决定中国电影的发展,但待到中国电影产业成熟之后,院线资源被充分开发利用之后,这部分电影的市场份额则最大,需要更理智的发展。”在王小帅看来,目前这几家成熟的电影企业决定了中国电影的票房总收入,但真正要改变盈亏格局的则有赖于中间的这部分“夹心层”。

  “与其投资一千万去做一部影片,不如培养几位优秀的导演。”对于中小电影公司的发展,王小帅有自己的看法,拼资本自然拼不过这些大的企业,但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却可以积蓄自己的能量。“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模仿成功的模式,因为那需要资金和实力的积累。当大的公司具备渠道资源的时候,我们可以与之谈判的砝码只有好的内容和好的人才储备。这便是目前中国大批中小电影公司应该理清的发展之路。”

  而对于中小成本的影片,在王小帅看来,这样的小片子也确实不应该考虑太多票房上的收入,“这其实都是不应该问的问题。在目前影院资源被几大公司垄断的情况之下,营销投入的资金与票房高低成正比。四两拨千斤这样的事情在电影市场上的成功率极低,这部分影片难以进入市场也很正常。”

  但对于未来理性的市场,王小帅表示,“小制作的影片也应该受到保护,这其中有很多原创的东西,也有很多导演人才的生力军。当我们在享受那些给我们带来超高票房商业大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这部分坚持梦想的电影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23 19:49 , Processed in 0.0869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