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的西安影市,有好莱坞4部大片《雷神》、《速度与激情5》、《加勒比海盗4》、《功夫熊猫2》在零点举行首映。虽然每有大片上映时,各大影院大都会选择零点首映,但仍有影迷感到疑惑:大片为何非要零点首映?难道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吗?为何不选择在白天或傍晚首映?为此,本报记者调查半月有余,发现西安有3000余人次出现在这四部大片的“零点首映场”。
调查1
四部大片零点场多少人看?
超3000人次不惜“熊猫眼”
5月,好莱坞电影掀起巨浪。而零点首映也开始频繁融入我们的生活。除《雷神》外,记者历时半个多月的调查,发现《速度与激情5》、《加勒比海盗4》、《功夫熊猫2》的零点观影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不少影院出现满场状况。
5月12日零时,奥斯卡骡马市国际影城,《速度与激情5》零点场有80多人捧场首映,上座率超6成。当日,西安有近400人在西安4家影城观看该片零点场。
5月20日零时,《加勒比海盗4》在西安有5家影院开设零点场,记者所采访的太平洋皇家影城观影人数破200人。当日西安有800人观看该片零点首映。
5月28日零时,《功夫熊猫2》在西安6家以上影院零点上映。记者走访正阳星美国际影城、万达李家村国际影城,上座率超过8成。每家影院人数在150人以上,有近千人熬夜追看“熊猫阿宝”。
记者调查各大影院、统计数据后发现,5月份这四部好莱坞大片在西安有累计超过3000人次观看零点场。这个数字已在西安创下新纪录,其零点总票房超过12万元。
调查2
是谁在深夜看电影?
年轻白领占七成
为了陪女朋友看《功夫熊猫2》零点首映场,80后、西安一高校刘老师在5月19日白天睡了一天,当晚,两人现身正阳星美国际影城,看到深夜还有观众排队购票,十分感慨。记者调查了参与本报组织的《功夫熊猫2》零点观影活动的40名观众中,25岁至35岁之间的白领约占70%。
28岁的周先生告诉记者说,今年他看了《速度与激情5》和《加勒比海盗4》的零点首映场,“我是影迷,就跟喝汤一样,要喝就喝头汤,先睹为快肯定让人满足。《功夫熊猫2》当然也要看首映场。”此外,记者发现,结伴朋友或情侣的观众也不在少数。5月20日本报组织的《加勒比海盗4》零点首映观影活动中,31岁的令小家告诉记者:“我是为了海盗德普来的,我迷死他了,当然要第一眼看到他。”而在高新区一家文化公司就职、26岁的赵小姐说:“我是和3个女生一起从酒吧赶来的,晚上回家太早没什么意思,不如看电影。”赵小姐说,她并不是影迷,看零点首映是赶时髦,“第二天上班跟大家聊这个片子,多潮啊!”
调查3
为啥要零点首映?
票房会验证影片的关注度
奥斯卡骡马市国际影城的曹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举行零点首映场,肯定是为满足观众第一时间先睹为快的观影需求,“和北美观众同步看电影,要的就是这个感觉。”据介绍,该影城一年大概有10余部电影做零点首映活动,其中有一半影票提前两天可售空。曹先生说,现在西安的零点首映票价,基本上都是比较低廉的会员价,这也是受观众青睐的原因之一。
不过对于发行方,则有他们的想法。知名电影发行人耿先生说,零点首映的票房,通常会验证该片的关注度,从零点首映的票房可以看到该片的票房,“从零点首映场来看,《功夫熊猫2》最终票房肯定会比《加勒比海盗4》的高,影院也会根据零点场的观影情况适当安排电影的场次。”
影评人章杰昨日对记者说,零点首映场无可厚非,它也是一种首映的象征意义,对票房影响不是很大。“现在很多人追逐的就是首映。不过要是搞得太频繁了,零点首映这个概念只会越来越商业化。观众会越来越理智的。而且半夜看电影,的确对人健康影响大,对于现在生活节奏快的都市人来说,不值得追赶。”
派拉蒙电影公司中国市场首席代表陈总告诉记者,零点首映场是满足观众不同需求,“观众有先睹为快的心理。但我觉得它对票房的推动不大,因为都要靠影片的质量说话。随着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会有更多电影加入零点首映场,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会继续存在。”
西安“零点首映族”越来越多
记者调查返乡,大片“零点首映”在南方城市比较普遍,占据中国城市票房前三的广州市,仅《加勒比海盗4》零点场收入就达127万元,按每张票50元算,至少有2万人进场。昨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影评人章杰分析称,因为南方城市的夜生活比较丰富,为零点首映提供了观众基础。
为此,观看“零点首映”时,夏天的观众比冬天多,如果恰逢节假日等,零点场观众比工作日观众多。而根据前几年的大片“零点首映”状况来看,目前西安“零点首映族”人群越来越多。
健康专家:“零点族”当心健康
观看“零点首映”虽然是都市生活的一种休闲放松方式,但健康专家并不认为这对健康有益。健康专家姚女士告诉记者:“首先正常的睡眠要保证,古人有‘睡子午觉’的说法,意思是子时和午时都应当有良好的睡眠。从健康角度来看,午夜时分也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心肌梗塞80%是在夜间发病。而看好莱坞大片,有时会让人兴奋导致失眠,同时也易引起其他突发性疾病。”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唐爱明采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