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高群书
羊城晚报记者 余姝 通讯员 马冬
爱微博,爱炮轰,更爱拍电影,他是高群书,第一个旗帜鲜明拥护好莱坞商业片的内地实力派导演,其作品《西风烈》即将和广大观众见面。前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谈起影片所引起的争议,他述说自己的无奈,但更坚持自己的想法,面对影评人的批评,他很不服气:“我的电影逻辑没有一点问题,是他们没看懂而已。”
【谈评论】影评人不能自降水准
羊城晚报:《西风烈》试映后,评价两极分化很严重,你有没有预想到?
高群书:观众说什么我都接受,人家掏钱买了票,我没权利指责人家。但我觉得影评人不能把自己降到观众的水平,说它不好也要说出个道理来。要真不喜欢,用“烂片”两个字概括就行,说那么多干吗?有人说剧情有错误,我真不承认。电影逻辑没有一点问题。那些指责源于两点,一是不懂电影,二是不懂枪弹。有评论质疑说,为什么不拿枪打轮胎,我们考证过,六四手枪是打不上轮胎的,因为车开得很快。说到底,他们还是看不上类型片,觉得不高级,都是批量生产的。
羊城晚报:你之前说要抄好莱坞,现在有人说《西风烈》是抄袭好莱坞的“烂山寨货”,是不是特别生气?
高群书:我有自信,所以敢调侃自己,但我没有照抄,片中每一个人都是中国式的,这是抄吗?什么叫山寨货,模仿得比较拙劣的东西才是。我那是学习,是拿来主义,中国电影都是从临摹开始的。谁不模仿?黑泽明的《七武士》,还借鉴约翰·福特的电影呢。
羊城晚报:现在这些批评出现,是否也因为大家之前对《西风烈》的期望太高,现在的水准让他们失望了。
高群书:这是中国电影工艺落后造成的,不是我一个人能改变的。古语讲“取之上则得其中”。我们设定的目标高,有磨损是正常的,《西风烈》最后也就能打个60分。打个比方,现在最缺工艺训练。做道具的,还赶不上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别看设备一流,掌握工艺的人对技术的了解很差。农村里盖了两幢房子的小工,出来跟师傅拍了两部戏,就要独当一面了,你可以想象他的技术水平。制景工就是原来建筑公司的木匠,最多拍过三四部戏,他们都不看电影,怎么要求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是精致的?
羊城晚报:还会继续拍类型片吗?
高群书:那当然。《西风烈》只是一个实验,接下来我还要尝试拍魔幻片,《西风烈》也会做成一个系列。要说我个人的喜好,我喜欢昆汀的电影,也想走那样个人风格和商业化结合得很好的路。但在中国太难,中国市场不容易接受突然而来的东西。
羊城晚报:明年中国将进一步放开电影市场,好莱坞真的要大举进攻了。不担心吗?
高群书:我太欢迎了。中国电影还是占着天时和地利,就像片中的四个警察,装备和经验都不如杀手,但最后还是打赢了。好莱坞大片到中国,也不是部部都好。我们学好莱坞但不迷信好莱坞,不怕跟他们正面冲撞一下。当然目前完全不保护也不行,毕竟不是一个级别的,就像一个全国拳击冠军和一个业余打拳的,强弱之间还是要平衡。
【谈炮轰】许多艺术片哗众取宠
羊城晚报:最近你在微博上有不少言论,比如你之前炮轰余男的事,有人说你借题发挥,借机炒作。
高群书:我需要这样的关注吗?了解我的人绝不会这么说我。无论如何,你得尊重合同,尊重职业,作为演员,为什么不参加宣传,这是你的职业呀。人家就不来,“你把我怎么着?”我能把你怎么着?我没办法!打官司,也耗不起。
羊城晚报:以后还会合作吗?
高群书:怎么可能!人得有点原则。别人感觉我爱炮轰,其实我实在是被人逼到无路可走。当然可能我就是多嘴,比如寇世勋那事,我就是调侃一下,然后粉丝就上来骂我。我觉得这是不对的,粉丝喜欢偶像没问题,但偶像也不是什么都对。
羊城晚报:你曾说有的导演又想赚钱又想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奖,是不是又得罪人了?
高群书:我觉得中国电影人还是本分地做电影、做市场比较好,不要走那么多弯路。那样成功的人有几个?除了张艺谋、贾樟柯,谁给你投钱?现在中国这么多院线,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愿意好好在中国做呢?为什么老爱在作品里表现黑暗面呢?
羊城晚报:艺术家不就该批判社会吗?
高群书:要是批判得有深度,那我佩服,但大部分艺术片是哗众取宠。我希望大家能改正心态,拍的电影能让观众高兴。
羊城晚报:有些导演可能不会拍商业片,所以只能拍艺术片。
高群书:不是拍不好,而是不愿意走这条路,才拍不好。职业教育的开始就有问题,大学本科开始学拍商业片,过个三五年,没有拍不好的,要有主动性。宁浩就拍得挺好。现在大家都来学宁浩,但宁浩当年有很多铺垫,给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当执行导演,我策划过一个电视系列剧,宁浩也来当过导演。有人会觉得,拍电视剧多丢人!可宁浩积累了经验,也养活了自己。
余姝、马冬 |
|